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能评价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罗非鱼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1 形态学水平 | 第10-11页 |
1.2 染色体水平 | 第11页 |
1.3 生物化学水平 | 第11-12页 |
1.4 DNA分子水平 | 第12-15页 |
2 罗非鱼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1 选择育种 | 第15-16页 |
2.2 杂交育种 | 第16页 |
2.3 单性控制育种 | 第16-17页 |
2.4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 第17-18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3个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 第20-28页 |
1 前言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形态参数测量 | 第21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 | 第22-25页 |
3.1 可数性状 | 第22页 |
3.2 可量性状 | 第22-25页 |
4 讨论 | 第25-28页 |
4.1 红罗非鱼群体的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4.2 红罗非鱼群体的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3个红罗非鱼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 第28-38页 |
1 前言 | 第2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2.1 实验材料和DNA提取 | 第28页 |
2.2 PCR扩增及分型 | 第28-30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3.1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 第30-31页 |
3.2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1-32页 |
3.3 瓶颈效应分析 | 第32-33页 |
3.4 遗传分化及遗传距离分析 | 第33-34页 |
3.5 遗传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8页 |
4.1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 第35-36页 |
4.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页 |
4.3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章 3种红罗非鱼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评价 | 第38-46页 |
1 前言 | 第3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2.2 亲鱼配组和苗种培育 | 第38-39页 |
2.3 子代生长试验 | 第39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1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 第40页 |
3.2 生长速度 | 第40-42页 |
3.3 杂种优势分析 | 第42页 |
3.4 体质量变异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4.1 各杂交组合子一代生长性能的评价 | 第43页 |
4.2 体质量变异分析 | 第43页 |
4.3 生长性能杂种优势分析 | 第43-46页 |
全文总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科研情况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