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配位化合物简介 | 第10-12页 |
1.2.1 配位化合物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2 配位化合物的发展史 | 第11-12页 |
1.3 有机金属配合物 | 第12-16页 |
1.3.1 有机金属配合物发光分类 | 第12-14页 |
1.3.2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 第14-16页 |
1.4 芴及其衍生物发展概述 | 第16-19页 |
1.4.1 芴 | 第16-17页 |
1.4.2 芴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 铜(I)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5.1 单核Cu(I)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2 双核Cu(I)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3 Cu(I)配合物吸光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6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理论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7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2-(9H-芴-2-基)-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配体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 第27-44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2 配体的合成 | 第29-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1页 |
2.3.2 发射光谱 | 第31-32页 |
2.3.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 第32-33页 |
2.4 理论计算 | 第33-42页 |
2.4.1 计算方法 | 第33页 |
2.4.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 第33-38页 |
2.4.3 理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8-42页 |
2.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2-(9H-芴-2-基)-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 第44-62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3.2.2 铜配合物的合成 | 第46-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8-49页 |
3.3.2 发射光谱 | 第49-50页 |
3.3.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 第50页 |
3.4 理论计算 | 第50-61页 |
3.4.1 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3.4.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 第51-56页 |
3.4.3 理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6-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包含芴基的2-(2-吡啶基)-咪唑类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研究 | 第62-85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3-64页 |
4.2.2 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 | 第64-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7-68页 |
4.3.2 发射光谱 | 第68-69页 |
4.3.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 第69页 |
4.4 理论计算 | 第69-84页 |
4.4.1 计算方法 | 第69-70页 |
4.4.2 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 第70-77页 |
4.4.3 理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77-84页 |
4.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附录 核磁谱图 | 第95-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