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水力学论文--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水力学)论文--泄水建筑物水力学论文

旋流阻塞与旋流扩散复合内消能工强剪切两相流水力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表第8-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旋流内消能工的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1 国外关于旋流内消能工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2 国内关于旋流内消能工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6-18页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2. 体型初步设计与模型量测第18-30页
    2.1 体型初步设计第18-23页
        2.1.1 开敞式进水口和竖井段体型设计第19页
        2.1.2 导流洞和水平旋流洞体型设计第19-20页
        2.1.3 阻塞段体型设计第20-21页
        2.1.4 起旋器体型设计第21-22页
        2.1.5 通气孔体型设计第22-23页
        2.1.6 排气设施体型设计第23页
    2.2 试验系统总体布置、制作及其体型第23-30页
        2.2.1 模型试验系统、试验模型和几何比尺第23-26页
        2.2.2 模型试验量测设备与方法第26-30页
3 基本流态及泄流量变化规律第30-48页
    3.1 基本流态第30-41页
        3.1.1 进口及竖井段基本流态第30-32页
        3.1.2 水平旋流洞及导流洞段基本流态第32-35页
        3.1.3 不同下游水位对稳定流态的影响第35-37页
        3.1.4 下游水位运行方式对稳定流态的影响第37-39页
        3.1.5 导流洞下游排气设施对稳定流态的影响第39-41页
    3.2 泄流规律第41-46页
        3.2.1 堰顶自由出流条件下的泄流规律第41-42页
        3.2.2 淹没出流条件下的泄流规律第42-44页
        3.2.3 淹没出流条件下下游水位对泄流规律的影响第44-45页
        3.2.4 阻塞式旋流泄洪洞的泄流量特性分析第45-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4 通风孔通风量和风速的变化规律第48-60页
    4.1 通气孔通风量的变化规律第48-53页
        4.1.1 导流洞出口非淹没条件下通气孔通风量变化规律第48-49页
        4.1.2 不同下游水位通气孔通风量的变化规律第49-51页
        4.1.3 不同孔径通气孔通风量变化规律第51-52页
        4.1.4 不同运行方式通气孔通风量变化规律第52-53页
    4.2 通气孔风速的变化规律第53-57页
        4.2.1 导流洞出口非淹没条件下通气孔风速变化规律第53-54页
        4.2.2 不同下游水位通气孔风速的变化规律第54-55页
        4.2.3 不同孔径通气孔风速的变化规律第55-57页
    4.3 通气孔的设计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水力特性第60-74页
    5.1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壁面压强特性第60-64页
        5.1.1 竖井洞段壁面压强特性第60-61页
        5.1.2 水平洞段壁面压强特性第61-64页
    5.2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空腔直径特性第64-66页
    5.3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旋流角特性第66-68页
        5.3.1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近壁面旋流角特性第66-67页
        5.3.2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旋流角沿洞径方向变化特性第67-68页
    5.4 水平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流速特性第68-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6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4-78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4-76页
    6.2 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泾河新城河道治理工程泥沙冲淤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峰度检验加窗的EMD脉冲星信号消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