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潜山雾迷山组裂缝性白云岩油藏地质建模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储层建模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22页 |
2.1 雁翎潜山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20页 |
2.1.1 饶阳凹陷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页 |
2.1.2 雁翎潜山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2.1.3 雁翎潜山发育特点 | 第19-20页 |
2.2 雁翎潜山地层特征 | 第20-22页 |
第3章 构造建模 | 第22-33页 |
3.1 构造面解释与层位标定 | 第22-24页 |
3.1.1 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 | 第23页 |
3.1.2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过程 | 第23页 |
3.1.3 雁翎潜山顶面合成地震记录 | 第23-24页 |
3.2 断点确定与断层解释 | 第24-29页 |
3.3 构造建模 | 第29-33页 |
第4章 裂缝储层建模 | 第33-71页 |
4.1 裂缝储层评价 | 第33-46页 |
4.1.1 储集岩种类及物性 | 第33-34页 |
4.1.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4-37页 |
4.1.3 裂缝特征 | 第37-41页 |
4.1.4 裂缝评价及储层分类 | 第41-43页 |
4.1.5 储层分类统计特征 | 第43-45页 |
4.1.6 储层分类试油特征 | 第45-46页 |
4.2 建模方法优选 | 第46-52页 |
4.3 地震数据处理及蚂蚁体 | 第52-58页 |
4.3.1 地震数据处理 | 第52-54页 |
4.3.2 蚂蚁体 | 第54-58页 |
4.4 分级约束裂缝发育带建模 | 第58-63页 |
4.4.1 Ⅰ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 第58页 |
4.4.2 Ⅱ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 第58-59页 |
4.4.3 Ⅲ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 第59-60页 |
4.4.4 Ⅰ+Ⅱ+Ⅲ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 第60-63页 |
4.5 分级约束储层发育带建模 | 第63-66页 |
4.5.1 储层发育带定义与分类 | 第63页 |
4.5.2 Ⅰ、Ⅱ级储层发育带建模 | 第63-66页 |
4.6 模型论证与地质特征 | 第66-71页 |
4.6.1 井震符合度 | 第66-67页 |
4.6.2 油气水显示符合度 | 第67-68页 |
4.6.3 裂缝发育带模型的地质特征 | 第68-71页 |
第5章 储量复算与剩余油潜力评价 | 第71-89页 |
5.1 油藏特征分析 | 第71-73页 |
5.1.1 油水界面 | 第71-72页 |
5.1.2 压力系统 | 第72-73页 |
5.1.3 天然能量 | 第73页 |
5.2 静态储量复算 | 第73-78页 |
5.2.1 含油面积 | 第73-74页 |
5.2.2 含油裂缝体厚度 | 第74-75页 |
5.2.3 有效孔隙度 | 第75页 |
5.2.4 含油饱和度 | 第75-77页 |
5.2.5 流体参数 | 第77页 |
5.2.6 储量计算 | 第77-78页 |
5.3 动态储量分析 | 第78-83页 |
5.3.1 雁翎潜山雾迷山组油藏开发动态 | 第78-80页 |
5.3.2 雁翎潜山雾迷山组油藏动态储量计算 | 第80-83页 |
5.4 动静态储量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5.5 剩余油潜力评价 | 第84-89页 |
5.5.1 雁北注氮实验区富集油带剩余油潜力 | 第84-85页 |
5.5.2 雁南“阁楼油”剩余油潜力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