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1.1 代际收入流动的测量 | 第16页 |
2.1.2 代际收入流动的趋势研究 | 第16-17页 |
2.1.3 代际收入流动的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2.1.4 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差距 | 第18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1 代际收入弹性的测算 | 第18-19页 |
2.2.2 代际收入流动的趋势研究 | 第19页 |
2.2.3 代际收入的传递机制 | 第19-20页 |
2.2.4 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差距 | 第20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河南省代际收入流动的现状和趋势 | 第22-36页 |
3.1 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测量模型 | 第22-23页 |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第23-26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2.2 样本及变量描述 | 第24-26页 |
3.3 河南省代际收入弹性系数变化趋势 | 第26-27页 |
3.4 河南省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群体差异 | 第27-33页 |
3.4.1 收入差异 | 第27-29页 |
3.4.2 城乡差异 | 第29-30页 |
3.4.3 性别差异 | 第30-32页 |
3.4.4 部门差异 | 第32-33页 |
3.4.5 教育背景 | 第33页 |
3.5 小结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代际收入流动机制研究 | 第36-42页 |
4.1 代际收入流动机制的分解 | 第36页 |
4.2 实证模型与检验 | 第36-40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36-38页 |
4.2.2 样本说明 | 第38页 |
4.2.3 模型检验 | 第38-39页 |
4.2.4 估计结果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42-46页 |
5.1 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5.1.1 教育建设 | 第42-43页 |
5.1.2 完善就业制度 | 第43-44页 |
5.1.3 加强河南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44页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4-46页 |
5.2.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44-45页 |
5.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表A—1 河南省户主样本主要变量描述 | 第50-52页 |
附表A—2 河南省子代样本主要变量描述 | 第52-54页 |
附表A—3 职位等级赋值表 | 第54-55页 |
附表A—4 最高教育水平赋值表 | 第55页 |
附表A—5 工作单位类型赋值表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