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新媒体视域下的抗争行动研究--以“庆安枪击案”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8页
    一、选题来源及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意义第11-13页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26页
        (一) 关于抗争行动的研究综述第13-21页
        (二) 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综述第21-26页
    四、研究方法第26-28页
        (一) 个案分析法第26-27页
        (二) 内容分析法第27页
        (三) 文本分析法第27-28页
第一章 转型社会中的抗争行动第28-45页
    一、转型与断裂:抗争的时代背景第28-31页
        (一) 中国社会的结构性转型第28-30页
        (二) “断裂”迹象的显现第30-31页
    二、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矛盾凸显第31-34页
        (一) 权利主体的分化第31-33页
        (二) 为权利而抗争第33-34页
    三、新媒体社会中的网络赋权第34-38页
        (一) 公民权利表达空间的扩展第35-36页
        (二) 网络赋权与聚合的力量第36-38页
    四、转型时代背景下的抗争案例——庆安枪击案第38-44页
        (一) 案情回溯第38-39页
        (二) 舆情发酵第39-42页
        (三) 研究设计第42-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二章 一声枪响引发的围观——对民警执法权利的抗争第45-61页
    一、开枪的正当性问题第45-52页
        (一) 此起彼伏的揣测第45-48页
        (二) 舆论走向的分裂第48-50页
        (三) 喧嚣尘上的质疑第50-52页
    二、缘何一枪毙命?第52-56页
        (一) “无法精确瞄准”的射击第52-53页
        (二) 法律容忍的死亡可能第53-54页
        (三) 伤亡最小化的原则第54-56页
    三、对示警程序的质疑第56-58页
        (一) 鸣枪示警第56-57页
        (二) 口头示警第57-58页
    四、对民警专业素养的质疑第58-60页
        (一) 防暴棍使用的恰当性第58-59页
        (二) 对民警执法能力的质疑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大众心理的激活:对公民生命权利的抗争第61-78页
    一、基于身份的界限激活:是“正当执法”还是“草菅人命”?第61-65页
        (一) “过早定性”激发矛盾第61-63页
        (二) “我们”与“他们”的对立身份第63-64页
        (三) 身份建构:作为武器的弱者第64-65页
    二、基于经验的刻板印象:是“真情救助”还是“欲盖弥彰”?第65-72页
        (一) “救助款”意欲何为第65-67页
        (二) 刻板印象:被遮蔽的理性第67-71页
        (三) 抗争行动的道德感召第71-72页
    三、基于网络的情感动员:是“伸张正义”还是“宣泄情绪”?第72-77页
        (一) 抗争行动的情感基础第72-74页
        (二) 悲情势能:不公正框架的建构第74-76页
        (三) 反向质疑:理性讨论的回归第76-77页
    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制度性渠道的缺失:对公众知情权利的抗争第78-94页
    一、民间舆论的“曲线救国”第78-83页
        (一) 官方噤声下的信息拼凑第78-80页
        (二) 对死者身份的质疑第80-82页
        (三) “新闻搭车”意在倒逼真相第82-83页
    二、千呼万唤的现场视频第83-88页
        (一) 媒体追问:无图无真相第83-85页
        (二) 公开部分视频:政府公信力的流失第85-87页
        (三) 技术辨别:对视频真实性的质疑第87-88页
    三、缺少说服力的官方调查第88-93页
        (一) “意料之中”的调查结果第88-90页
        (二) 公立调查主体的缺失第90-92页
        (三) 处置缓慢下的信任缺失第92-93页
    小结第93-94页
结论第94-9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6-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产性消费:粉丝群体对“科幻文化”的再生产
下一篇:基于FPGA的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