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概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美国《聊斋志异》译介史 | 第14-17页 |
第二节 美国《聊斋志异》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 第17-25页 |
一、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前期研究 | 第17-19页 |
二、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后期研究 | 第19-22页 |
三、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的跨学科特色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文献与文本研究 | 第25-43页 |
第一节 美国《聊斋志异》文献与文本研究概述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白亚仁对《聊斋志异》文本创作及传播的研究 | 第28-35页 |
一、白亚仁的《聊斋》文本创作和传播研究的成果 | 第29-33页 |
二、白亚仁的《聊斋》文本创作和传播研究的方法 | 第33-34页 |
三、白亚仁的《聊斋》文本创作和传播研究之得失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白亚仁的《聊斋志异》本事研究 | 第35-40页 |
一、白亚仁《聊斋》本事研究的成果 | 第35-36页 |
二、白亚仁《聊斋》本事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 第36-40页 |
第四节 白亚仁关于科举对《聊斋》创作影响的研究 | 第40-43页 |
第三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性别与身份研究 | 第43-57页 |
第一节 社会性别理论、身份理论及其在《聊斋》研究中的运用 | 第43-45页 |
一、社会性别理论与《聊斋志异》研究 | 第43-44页 |
二、身份理论与《聊斋志异》研究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蔡九迪对《聊斋志异》的社会性别研究 | 第45-50页 |
一、蔡九迪对《聊斋志异》中性别错位的研究 | 第46-48页 |
二、蔡九迪社会性别研究的特色 | 第48-49页 |
三、蔡九迪社会性别研究的典范意义 | 第49-50页 |
第三节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身份研究 | 第50-57页 |
一、白亚仁对《聊斋志异》中异类女性身份的研究 | 第50-53页 |
二、康笑菲对《聊斋志异》中狐仙身份的研究 | 第53-54页 |
三、蒋兴珍对《聊斋志异》中作者身份的研究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心理学研究 | 第57-64页 |
第一节 杨瑞对《聊斋志异》的心理学分析 | 第57-60页 |
一、杨瑞对《聊斋志异》中人物心理的分析 | 第57-59页 |
二、杨瑞对《聊斋志异》中作者自我意识的分析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杨瑞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与误区 | 第60-64页 |
一、杨瑞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 第61-62页 |
二、杨瑞心理学分析的误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其他跨学科研究 | 第64-72页 |
第一节 中医学与《聊斋志异》研究 | 第64-67页 |
一、蔡九迪对《石清虚》中“癣”的中医学解析 | 第65-66页 |
二、蔡九迪的《石清虚》研究之创新 | 第66-67页 |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中的狐仙信仰研究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史学研究与《聊斋志异》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85页 |
附录1 美国《聊斋志异》研究论著目录 | 第78-83页 |
附录2 美国《聊斋志异》英译文目录 | 第83-84页 |
附录3 美国《聊斋志异》英译本目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