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足迹家族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2.2 足迹演变驱动机制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足迹家族分析研究方法 | 第20-33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0页 |
2.2 投入产出分析—足迹家族核算 | 第20-29页 |
2.2.1 传统投入产出模型 | 第20-21页 |
2.2.2 耦合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 | 第21-24页 |
2.2.3 耦合水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 | 第24-26页 |
2.2.4 耦合碳足迹的投入产出模型 | 第26-29页 |
2.3 结构分解分析——足迹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 第29-31页 |
2.3.1 结构分解分析法(SDA)基本模型 | 第29-30页 |
2.3.2 水足迹、碳足迹的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 第30-31页 |
2.4 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3 足迹家族演变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62页 |
3.1 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 第33-41页 |
3.1.1 产业部门土地资源转换数 | 第33-34页 |
3.1.2 产业部门土地成分乘子 | 第34页 |
3.1.3 调整因子 | 第34-36页 |
3.1.4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36-39页 |
3.1.5 三大产业部门生态足迹指标分析讨论 | 第39-41页 |
3.2 水足迹演变分析 | 第41-50页 |
3.2.1 分行业直接用水量 | 第41-42页 |
3.2.2 水足迹强度计算结果 | 第42-45页 |
3.2.3 水足迹计算结果 | 第45-48页 |
3.2.4 产业部门水足迹变化分析 | 第48-50页 |
3.3 碳足迹演变分析 | 第50-59页 |
3.3.1 电力、热力折算 | 第50-51页 |
3.3.2 碳足迹强度计算结果 | 第51-55页 |
3.3.3 碳足迹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3.3.4 部门碳足迹及其强度变化分析 | 第56-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3.4.1 三大产业部门足迹演变 | 第59-60页 |
3.4.2 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60-62页 |
4 足迹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 第62-78页 |
4.1 水足迹演变的驱动机制 | 第62-68页 |
4.1.1 驱动因素贡献值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4.1.2 驱动因素对3个主要行业水足迹变化的贡献值 | 第63-67页 |
4.1.3 部门尺度水足迹的影响因素 | 第67-68页 |
4.2 碳足迹演变的驱动机制 | 第68-74页 |
4.2.1 驱动因素贡献值计算结果 | 第68-69页 |
4.2.2 25个产业部门碳足迹结构分解分析 | 第69-71页 |
4.2.3 三大主要产业部门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4页 |
4.3 足迹演变对策分析 | 第74-77页 |
4.3.1 部门水足迹驱动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4.3.2 部门碳排放驱动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4.1 结构分解分析总结 | 第77页 |
4.4.2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第77-7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88页 |
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获取成果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