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微合金碳化物的析出行为及第四元素的影响 | 第14-24页 |
1.1.1 奥氏体中析出 | 第15-18页 |
1.1.2 铁素体中析出 | 第18-22页 |
1.1.3 Nb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3 形变奥氏体再结晶与析出相的交互作用 | 第24-28页 |
1.3.1 形变奥氏体的静态再结晶 | 第24-26页 |
1.3.2 静态再结晶与合金元素的交互作用 | 第26-28页 |
1.4 HSLA钢的强化机理 | 第28-32页 |
1.4.1 室温强化机理 | 第28-31页 |
1.4.2 高温强化机理 | 第31-32页 |
1.5 低成本“智能型”建筑用耐火钢的研究 | 第32-34页 |
1.5.1 耐火钢的发展 | 第32-33页 |
1.5.2 耐火钢的强化机理 | 第33-34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8-43页 |
2.2.1 微观组织观测 | 第38-39页 |
2.2.2 物理化学相分析 | 第39-40页 |
2.2.3 相分析粒度分布 | 第40页 |
2.2.4 热模拟实验 | 第40-41页 |
2.2.5 电子背散射衍射 | 第41页 |
2.2.6 力学性能实验 | 第41-42页 |
2.2.7 位错密度测定 | 第42-43页 |
第3章 Mo对NbC在奥氏体中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4-49页 |
3.3.1 析出动力学曲线 | 第44-45页 |
3.3.2 析出相的表征与观测 | 第45-49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9-55页 |
3.4.1 (Nb,Mo)C的析出热力学与动力学 | 第49-55页 |
3.4.2 (Nb,Mo)C粒子抗粗化性 | 第55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55-57页 |
第4章 Mo对含Nb钢静态再结晶的影响 | 第57-7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2 静态再结晶的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4.3.1 不同应变量下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2 不同形变温度下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3 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4 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 第68-69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69-71页 |
4.4.1 固溶Mo对形变奥氏体再结晶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2 析出相对形变奥氏体再结晶的影响 | 第70-71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71-73页 |
第5章 Mo对NbC在铁素体中析出行为的影响 | 第73-87页 |
5.1 引言 | 第73-74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4-78页 |
5.3.1 硬度测试 | 第74-75页 |
5.3.2 微观组织观测 | 第75-77页 |
5.3.3 析出相观测 | 第77-78页 |
5.4 分析讨论 | 第78-86页 |
5.4.1 硬度的变化 | 第78-80页 |
5.4.2 NbC/(Nb,Mo)C析出动力学 | 第80-86页 |
5.4.2.1 Mo对NbC析出时界面能的影响 | 第80-83页 |
5.4.2.2 (Nb_xMo_(1-x))C临界形核尺寸和临界形核功 | 第83页 |
5.4.2.3 (Nb_xMo_(1-x))C的形核率 | 第83-84页 |
5.4.2.4 (Nb_xMo_(1-x))C的析出-温度-时间(PTT)曲线 | 第84-86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86-87页 |
第6章 热轧Nb-Mo微合金钢组织性能及纳米级析出相在铁素体中的粗化行为研究 | 第87-103页 |
6.1 引言 | 第87-88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8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88-95页 |
6.3.1 力学性能 | 第88-89页 |
6.3.2 微观组织观测 | 第89-90页 |
6.3.3 析出相观测与表征 | 第90-93页 |
6.3.4 物理化学相分析 | 第93-95页 |
6.4 分析与讨论 | 第95-101页 |
6.4.1 强化机理分析 | 第95-97页 |
6.4.2 Mo添加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7-98页 |
6.4.3 Mo对含Nb钢中纳米级析出相粗化的影响 | 第98-101页 |
6.5 结论 | 第101-103页 |
第7章 节Mo“智能型”耐火钢的开发 | 第103-121页 |
7.1 引言 | 第103页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7.3.1 280 MPa恒载荷拉伸时实验钢的失效温度 | 第105-106页 |
7.3.2 微观组织形貌 | 第106-109页 |
7.4 讨论 | 第109-111页 |
7.5 实验室耐火(FR)钢试制 | 第111-119页 |
7.5.1 FR钢的动态CCT | 第112-113页 |
7.5.2 FR钢的室温和高温拉伸性能 | 第113-114页 |
7.5.3 FR钢的室温和高温拉伸样的微观组织及析出相 | 第114-11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