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17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7-34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肌肉衰减综合征与老年综合征 | 第17-18页 |
2.3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定义 | 第18-19页 |
2.4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机制 | 第19页 |
2.5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分类和分期 | 第19-21页 |
2.5.1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分类 | 第19-20页 |
2.5.2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分期 | 第20-21页 |
2.6 肌肉衰减综合征其他症候群 | 第21-22页 |
2.6.1 恶病质 | 第21页 |
2.6.2 虚弱 | 第21页 |
2.6.3 肌肉衰减性肥胖 | 第21-22页 |
2.7 肌肉衰减综合征评估技术 | 第22-26页 |
2.7.1 肌肉量评估 | 第22-24页 |
2.7.2 肌肉力量评估 | 第24-25页 |
2.7.3 身体活动能力评估 | 第25-26页 |
2.8 肌肉量评估参考公式 | 第26-31页 |
2.8.1 Baumgartner 1998公式 | 第26页 |
2.8.2 Janssen 2002公式 | 第26页 |
2.8.3 Janssen 2004公式 | 第26-30页 |
2.8.4 Landi 2012公式 | 第30页 |
2.8.5 其他参考公式 | 第30-31页 |
2.9 考核指标的研究 | 第31-32页 |
2.10 心力衰竭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3.1.1 入选标准 | 第34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34页 |
3.1.3 剔除标准 | 第34页 |
3.1.4 入组情况 | 第34-35页 |
3.2 数据采集 | 第35-37页 |
3.2.1 一般资料采集 | 第35页 |
3.2.2 生化指标采集及超声检查 | 第35页 |
3.2.3 人体测量数据采集 | 第35-36页 |
3.2.4 肌肉量的评估 | 第36页 |
3.2.5 肌肉功能评估 | 第36页 |
3.2.6 营养状态评估 | 第36-37页 |
3.3 研究方案与分组 | 第37-38页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38-39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9-49页 |
4.1 患者临床资料特点 | 第39-41页 |
4.2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 | 第41-42页 |
4.3 各参考公式诊断肌肉衰减综合征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第42页 |
4.4 肌肉衰减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9页 |
4.4.1 一般临床特点分析 | 第42-44页 |
4.4.2 肌肉衰减综合征与营养状况关系 | 第44页 |
4.4.3 肌肉衰减综合征与BMI关系 | 第44页 |
4.4.4 肌肉衰减综合征与心衰分期关系 | 第44-45页 |
4.4.5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4.4.6 年龄和LVEDd对肌肉衰减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 第46-49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9-5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