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状聚硅烷的改性及其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枝状聚合物 | 第11-12页 |
| 1.2.1 枝状聚合物的性质 | 第11-12页 |
| 1.2.2 枝状聚合物的改性 | 第12页 |
| 1.3 枝状聚硅烷的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Wurtz偶合聚合法 | 第12-14页 |
| 1.3.2 声化学合成法 | 第14页 |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枝状聚硅烷的合成 | 第16-28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16-17页 |
| 2.3 各类枝状聚硅烷的合成 | 第17-20页 |
| 2.3.1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 第17-18页 |
| 2.3.2 枝状聚硅烷的制备 | 第18-20页 |
| 2.4 枝状聚硅烷的表征 | 第20-24页 |
| 2.4.1 产率及分子量分布 | 第20-21页 |
| 2.4.2 枝状聚硅烷的红外光谱 | 第21-23页 |
| 2.4.3 枝状聚硅烷的热失重曲线 | 第23-24页 |
| 2.5 实验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 2.5.1 超声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5.2 反应溶剂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5.3 单体配比的影响 | 第26页 |
| 2.5.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5.5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2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枝状聚硅烷的改性 | 第28-36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8-29页 |
| 3.3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3.3.1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 第29页 |
| 3.3.2 枝状聚硅烷的氯代 | 第29-30页 |
| 3.3.3 氯代枝状聚硅烷的叠氮化 | 第30-31页 |
| 3.4 叠氮化枝状聚硅烷的表征 | 第31-34页 |
| 3.4.1 叠氮化枝状聚硅烷的红外光谱 | 第31-33页 |
| 3.4.2 叠氮化枝状聚硅烷的热失重曲线 | 第33-34页 |
| 3.5 实验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 3.5.1 取代方法对氯代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 3.5.2 反应溶剂对叠氮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 3.5.3 反应温度对叠氮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枝状聚硅烷修饰碳纳米管 | 第36-45页 |
| 4.1 引言 | 第36页 |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6-37页 |
| 4.3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 4.3.1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 第37页 |
| 4.3.2 叠氮化枝状聚硅烷修饰碳纳米管 | 第37-38页 |
| 4.4 复合物的表征 | 第38-44页 |
| 4.4.1 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38-39页 |
| 4.4.2 复合物的热失重曲线 | 第39-41页 |
| 4.4.3 复合物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1-42页 |
| 4.4.4 复合物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42-43页 |
| 4.4.5 电导率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