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自然界氮源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1.1.1 氮源对水体污染状况分析 | 第12页 |
1.1.2 氮源污染危害 | 第12-13页 |
1.2 物理化学脱氮工艺 | 第13-15页 |
1.2.1 催化湿式氧化法 | 第13-14页 |
1.2.2 折点加氯法 | 第14页 |
1.2.3 水蒸气气提与空气吹脱法 | 第14页 |
1.2.4 电化学法 | 第14-15页 |
1.2.5 化学沉淀法 | 第15页 |
1.2.6 离子交换法 | 第15页 |
1.3 生物脱氮工艺 | 第15-22页 |
1.3.1 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15-16页 |
1.3.2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16-17页 |
1.3.3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17-18页 |
1.3.4 好氧反硝化工艺 | 第18页 |
1.3.5 厌氧氨氧化工艺 | 第18-22页 |
1.4 基于厌氧氨氧化的生物脱氮工艺 | 第22-25页 |
1.4.1 部分亚硝化 | 第23-24页 |
1.4.2 养自养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24页 |
1.4.3 SHARON-ANAMMOX工艺 | 第24页 |
1.4.4 CANON工艺 | 第24-25页 |
1.5 金属离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5.1 铁离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25页 |
1.5.2 锰离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25-26页 |
1.5.3 铜与锌离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1.5.4 其它金属离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1.6 研究意义、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6-30页 |
1.6.1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6-2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6.3 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0-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1 污泥来源 | 第30-31页 |
2.1.2 Hiseq高通量测序检测方法 | 第31-33页 |
2.2 测序数据处理 | 第33-37页 |
2.2.1 碱基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2.2.2 OTUS聚类 | 第35-37页 |
2.3 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7-42页 |
2.3.1 Alpha多样性参数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2.3.2 门级水平微生物相对丰度分析 | 第38-40页 |
2.3.3 属级水平微生物相对丰度分析 | 第40-41页 |
2.3.4 物种相对丰度热图分析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Cd~(2+)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4-5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3.1.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条件 | 第44-45页 |
3.1.2 实验进水 | 第45页 |
3.1.3 实验接种 | 第45页 |
3.1.4 批次实验 | 第45页 |
3.1.5 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3.1.6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1.7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2.1 Cd~(2+)对ANAMMOX菌脱氮性能的短期影响 | 第47-49页 |
3.2.2 Cd~(2+)对ANAMMOX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3.2.3 ANAMMOX反应器脱氮性能的指示参数变化 | 第52-54页 |
3.2.4 污泥特性 | 第54-56页 |
3.2.5 ANAMMOX菌胞外聚合物及其活性变化 | 第56页 |
3.2.6 影响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Cr~(6+)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59-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4.1.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条件 | 第59页 |
4.1.2 实验进水 | 第59页 |
4.1.3 实验接种 | 第59-60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4.2.1 Cr~(6+)对ANAMMOX菌脱氮性能的短期影响 | 第60-61页 |
4.2.2 Cr~(6+)对ANAMMOX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61-65页 |
4.2.3 ANAMMOX反应器脱氮性能的指示参数变化 | 第65-67页 |
4.2.4 污泥特性 | 第67-68页 |
4.2.5 ANAMMOX菌胞外聚合物及其活性变化 | 第68-69页 |
4.2.6 影响机理分析 | 第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