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新生界沉积相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沉积相的概念 | 第9-10页 |
1.2.2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1.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2.2 研究区新生界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2.2.1 东坪构造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2.2 牛东地区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实测剖面沉积特征 | 第20-29页 |
3.1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0-22页 |
3.1.1 砾岩 | 第20-21页 |
3.1.2 砂岩 | 第21页 |
3.1.3 粉砂岩 | 第21页 |
3.1.4 泥岩 | 第21-22页 |
3.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2-29页 |
3.2.1 层理构造 | 第22-26页 |
3.2.2 层面构造 | 第26-27页 |
3.2.3 (准)同生变形构造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 第29-50页 |
4.1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29-35页 |
4.1.1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29-31页 |
4.1.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1-35页 |
4.1.3 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 | 第35页 |
4.2 扇三角洲相 | 第35-44页 |
4.2.1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36-37页 |
4.2.2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7-40页 |
4.2.3 湖泊相 | 第40-44页 |
4.3 相序结构及旋回划分 | 第44-45页 |
4.3.1 相序结构 | 第44-45页 |
4.4 剖面沉积相以及沉积旋回划分 | 第45-50页 |
第五章 钻井岩芯及测井相分析 | 第50-61页 |
5.1 岩芯观察 | 第50-54页 |
5.1.1 东坪构造 | 第51-53页 |
5.1.2 牛鼻子粱构造 | 第53-54页 |
5.1.3 鄂博梁Ⅰ号构造 | 第54页 |
5.2 测井相解释 | 第54-61页 |
5.2.1 扇三角洲 | 第55-57页 |
5.2.2 湖泊 | 第57-61页 |
第六章 研究区联井对比以及沉积相带展布 | 第61-72页 |
6.2 东坪地区连井对比 | 第61-64页 |
6.2.1 路乐河组 | 第61-62页 |
6.2.2 下干柴沟组下段 | 第62-63页 |
6.2.3 下干柴沟组上段 | 第63-64页 |
6.3 牛鼻子粱构造 | 第64-67页 |
6.3.1 路乐河组 | 第65页 |
6.3.2 下干柴沟组下段 | 第65-66页 |
6.3.3 下干柴沟组上段 | 第66-67页 |
6.4 研究区连井对比 | 第67-70页 |
6.4.1 路乐河组 | 第67-68页 |
6.4.2 下干柴沟组下段 | 第68-69页 |
6.4.3 下干柴沟组上段 | 第69-70页 |
6.5 岩相古地理图 | 第70-72页 |
第七章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72-86页 |
7.1 东坪地区储层特征 | 第72-78页 |
7.1.1 路乐河组(E_(1+2)) | 第72-75页 |
7.1.2 下干柴沟组(E_3)储层特征 | 第75-78页 |
7.1.3 东坪地区储层综合评价 | 第78页 |
7.2 牛东地区储层特征 | 第78-85页 |
7.2.1 古-始新统(E_(1+2))储层特征 | 第78-82页 |
7.2.2 渐新统(E3)储层特征 | 第82-85页 |
7.2.3 牛东地区储层评价 | 第85页 |
7.3 总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