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穿越高地应力活动断层小净距隧道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地应力分布特征及高地应力现状第13-15页
        1.2.2 断层带对岩体状态影响现状第15-16页
        1.2.3 小净距隧道施工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4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研究现状第18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8-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2页
2 柿子园隧道工程特性分析第22-42页
    2.1 依托工程基本概况第22-27页
        2.1.1 工程位置第22-23页
        2.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第23-25页
        2.1.3 水文特征第25-27页
        2.1.4 隧道小净距分布情况第27页
    2.2 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27-29页
        2.2.1 小净距隧道力学特性分析第27-28页
        2.2.2 围岩稳定影响因素第28-29页
    2.3 隧址区地应力分析第29-32页
        2.3.1 柿子园隧道周边地应力分析第29-30页
        2.3.2 地应力现场测量分析第30-31页
        2.3.3 地应力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第31-32页
    2.4 隧址区围岩岩性分析第32-40页
        2.4.1 超前预报地层岩性第32-33页
        2.4.2 室内岩石岩性试验第33-38页
        2.4.3 基于GSI系统和H-B准则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确定第38-40页
    2.5 小结第40-42页
3 小净距隧道施工影响因素分析第42-72页
    3.1 计算软件的选取第42页
    3.2 小净距隧道施工的数值第42-45页
        3.2.1 空间效应模拟第42-43页
        3.2.2 模型建立第43-44页
        3.2.3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44-45页
        3.2.4 隧道施工的模拟第45页
        3.2.5 隧道施工步序的模拟第45页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45-65页
        3.3.1 隧道净距影响分析第45-55页
        3.3.2 水平应力影响分析第55-61页
        3.3.3 围岩条件影响分析第61-65页
    3.4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第65-69页
        3.4.1 仪器监测方案第65-66页
        3.4.2 仪器安装情况第66-67页
        3.4.3 结果分析第67-69页
    3.5 小结第69-72页
4 小净距段合理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研究第72-102页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2-73页
    4.2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73页
    4.3 设计参数优化分析第73-84页
        4.3.1 洞周变形第75-79页
        4.3.2 围岩应力第79-81页
        4.3.3 二衬受力第81-84页
    4.4 左右洞掌子面距离优化分析第84-95页
        4.4.1 洞周变形第84-88页
        4.4.2 围岩应力第88-90页
        4.4.3 二衬受力第90-95页
    4.5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第95-99页
        4.5.1 仪器安装情况第95-96页
        4.5.2 结果分析第96-99页
    4.6 小结第99-102页
5 仰拱开裂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第102-112页
    5.1 深埋软岩隧道仰拱开裂基本概述第102-104页
        5.1.1 仰拱上鼓开裂的一般原因第102页
        5.1.2 仰拱上鼓开裂的基本处治原则及技术第102-103页
        5.1.3 典型处治案例第103-104页
    5.2 柿子园隧道仰拱开裂基本情况第104-107页
        5.2.1 小净距段落仰拱填充开裂描述第104-105页
        5.2.2 仰拱地质情况钻孔调查第105-106页
        5.2.3 仰拱裂缝情况钻孔调查第106-107页
    5.3 小净距隧道仰拱及回填层破坏分析第107-110页
        5.3.1 开裂原因分析第107-109页
        5.3.2 开裂机理分析第109-110页
    5.4 仰拱开裂段处治措施第110-111页
    5.5 小结第111-11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8-12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急物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船用岸电变流器的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