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空间错位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5页 |
1.2.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1-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1.1 旅游空间研究综述 | 第15页 |
2.1.2 空间错位理论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2.1 相关概念解读 | 第16-17页 |
2.2.2 旅游空间错位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2.2.3 旅游空间错位相关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第3章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及评价模型 | 第19-25页 |
3.1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19页 |
3.2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评价模型 | 第19-22页 |
3.2.1 评价指标系统 | 第19-20页 |
3.2.2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 第20-22页 |
3.3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 | 第22-25页 |
3.3.1 旅游资源指数 | 第22-23页 |
3.3.2 旅游设施及接待能力指数 | 第23页 |
3.3.3 旅游业绩效指数 | 第23-25页 |
第4章 东北地区旅游业空间错位分析 | 第25-41页 |
4.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第25-29页 |
4.1.1 东北地区旅游业概貌 | 第25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25-27页 |
4.1.3 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4.2 基于重力模型的空间错位分析 | 第29-31页 |
4.3 基于二维组合矩阵模型的空间错位分析 | 第31-36页 |
4.3.1 旅游业绩效与旅游资源的比较 | 第31-32页 |
4.3.2 旅游设施及接待能力与旅游业绩效的比较 | 第32-34页 |
4.3.3 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及接待能力的比较 | 第34-36页 |
4.4 空间错位形成的机理透视 | 第36-41页 |
第5章 结论及启示 | 第41-4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42-45页 |
5.2.1 加强旅游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 第42页 |
5.2.2 在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中促进资源共享 | 第42-43页 |
5.2.3 强化区域旅游合作与产业链的跨区域融合 | 第43页 |
5.2.4 发挥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作用 | 第43-44页 |
5.2.5 旅游路线的设计与组织运作 | 第44页 |
5.2.6 塑造整体形象,提升旅游竞争力 | 第44-45页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0-51页 |
附录一 | 第51-53页 |
附录二 各指标原始数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