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 AMPs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1 AMPs的来源和分类 | 第15-16页 |
1.2 AMPs的杀菌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 第16-20页 |
1.2.1 AMPs的膜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1.2.2 AMPs的胞内作用机制 | 第18-20页 |
1.3 AMP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 第20页 |
1.4 AMPs的应用 | 第20-21页 |
2 Cecropins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3 APSL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4 炎性肠病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 | 第25-28页 |
1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1 鲨鱼再生肝脏cDNA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页 |
2.2 系列APSL基因和Cecropins基因的设计与筛选 | 第25-26页 |
2.3 系列重组APSL的表达纯化 | 第26页 |
2.4 系列重组APSL的抗菌活性分析与初步筛选 | 第26页 |
2.5 重组APSL与Cecropins、APSL抗菌活性的比较 | 第26页 |
2.6 重组APSL在UC模型小鼠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26-27页 |
3 实验流程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鲨鱼再生肝脏cDNA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34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9-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融合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4-61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56页 |
2.1 系列APSL基因的构建 | 第35-40页 |
2.1.1 系列APSL基因逐步退火引物设计 | 第35-39页 |
2.1.2 系列APSL基因的克隆 | 第39-40页 |
2.2 系列APSL基因的扩增 | 第40-44页 |
2.2.1 系列APSL基因的扩增引物设计 | 第40-43页 |
2.2.2 系列APSL基因的扩增 | 第43-44页 |
2.3 Cecropins基因的构建 | 第44-48页 |
2.3.1 Cecropins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44-47页 |
2.3.2 Cecropins基因的扩增 | 第47-48页 |
2.4 利用重叠PCR构建系列APSL基因、Cecropins基因的融合基因 | 第48-52页 |
2.4.1 重叠PCR的原理 | 第48页 |
2.4.2 系列重组APSL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48-51页 |
2.4.3 系列重组APSL基因的克隆 | 第51-52页 |
2.5 载体pETdute-His-sumo的双酶切、APSL和Cecropins融合基因PCR产物的双酶切 | 第52页 |
2.6 载体pET-dute-His-sumo和APSL、Cecropins融合基因的连接反应 | 第52-53页 |
2.7 TG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检测 | 第53-54页 |
2.7.1TG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3页 |
2.7.2TG1感受态细胞的检测 | 第53-54页 |
2.8 载体pET-dute-His-sumo和融合基因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4页 |
2.9 pET-dute-His-sumo-APSL-Cecropins和pET-dute-His-sumo-Cecropins-APSL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鉴定和双酶切鉴定 | 第54-56页 |
2.9.1 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鉴定 | 第54-55页 |
2.9.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55-56页 |
2.9.3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5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3.1 pET-dute-His-sumo-APSL-Cecropins和pET-dute-His-sumo-Cecropins-APSL重组质粒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56-58页 |
3.2 pET-dute-His-sumo-APSL-Cecropins和pET-dute-His-sumo-Cecropins-APSL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58-60页 |
3.3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60页 |
4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及融合蛋白的抗菌活性分析 | 第61-84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1-6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1-6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2.1 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检测 | 第65页 |
2.2 重组质粒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 | 第65-66页 |
2.3 系列重组APSL基因的小量表达及蛋白质凝胶电泳检测 | 第66-67页 |
2.3.1 系列重组APSL的小量表达 | 第66页 |
2.3.2 系列重组APSL的蛋白质凝胶电泳检测 | 第66-67页 |
2.4 系列重组APSL蛋白的大量表达纯化 | 第67页 |
2.4.1 系列重组APSL蛋白的大量表达纯化 | 第67页 |
2.5 重组APSL蛋白抑菌活性分析 | 第67-68页 |
2.5.1 BCA法蛋白定量 | 第67-68页 |
2.5.2 系列重组APSL蛋白抑菌活性分析 | 第68页 |
2.6 APSL蛋白、Cecropins蛋白与重组APSL蛋白抗菌活性的比较 | 第6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8-83页 |
3.1 系列重组APSL蛋白的表达分析 | 第68-71页 |
3.2 系列重组APSL蛋白表达的可溶性分析 | 第71-74页 |
3.3 重组APSL863s、APSL863、Cecropins蛋白纯化结果图 | 第74-75页 |
3.4 系列重组APSL蛋白的抑菌试验结果图 | 第75-83页 |
3.4.1 系列重组APSL蛋白抑菌效果的初步筛选 | 第75-80页 |
3.4.2 具有抗菌活性的系列重组APSL蛋白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80-82页 |
3.4.3 Cecropins、APSL863与重组APSL863s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82-83页 |
4 讨论 | 第83-84页 |
第六章 重组APSL863s对U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84-105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4-8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84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84页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84-8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5-90页 |
2.1 蛋白的制备 | 第85页 |
2.2 DSS诱导UC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 第85-86页 |
2.3 实验材料的获取 | 第86页 |
2.4 结肠组织的HE染色 | 第86页 |
2.5 荧光定量PCR分析炎症因子的表达 | 第86-89页 |
2.5.1 qPCR引物设计 | 第86-87页 |
2.5.2 结肠组织RNA的提取 | 第87页 |
2.5.3 逆转录实验 | 第87-88页 |
2.5.4 qPCR实验 | 第88-89页 |
2.5.5 qPCR数据处理方法 | 第89页 |
2.6 小鼠粪便肠道菌群测序 | 第89-90页 |
2.6.1 16S rDNA扩增子测序 | 第89-90页 |
2.6.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0-103页 |
3.1 各实验组小鼠表型(体重、大便、结肠)的宏观变化 | 第90-94页 |
3.1.1 各实验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第90-91页 |
3.1.2 各实验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统计分析 | 第91-93页 |
3.1.3 各实验组小鼠结肠组织长度的观察 | 第93-94页 |
3.2 HE染色结果 | 第94-95页 |
3.3 qPCR实验结果 | 第95-96页 |
3.4 肠道菌群测序结果 | 第96-103页 |
3.4.1 样本多样性分析 | 第96-98页 |
3.4.2 组间多样性分析(β 多样性分析) | 第98-100页 |
3.4.3 组间差异菌属和DSS诱导型肠炎致病菌属的筛选 | 第100-103页 |
4 讨论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