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典型黄土层内及接触面型斜坡地震灾害特征调查及变形失稳特征分析 | 第17-28页 |
2.1 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层内及接触面型斜坡地震灾害调查 | 第17-20页 |
2.1.1 陕西华县地震风陵渡凤凰咀滑坡 | 第17-18页 |
2.1.2 甘肃永登 5.8 级地震圪垯沟震陷场地滑坡 | 第18-19页 |
2.1.3 海原地震西吉庞湾滑坡及静宁孙家沟滑坡 | 第19-20页 |
2.2 黄土高原典型斜坡地震灾害场地现场测试 | 第20-26页 |
2.2.1 滑坡整体形态无人机航拍 | 第21-22页 |
2.2.2 滑坡土体剪切波速测试 | 第22-24页 |
2.2.3 滑坡场地高密度面波勘探 | 第24-26页 |
2.3 黄土高原典型斜坡地震失稳特征归纳分析 | 第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滑坡土体室内试验 | 第28-38页 |
3.1 滑坡取土 | 第28页 |
3.2 土体天然密度及含水率试验 | 第28-30页 |
3.3 土体强度及弹性模量试验 | 第30-36页 |
3.3.1 试验设备 | 第30-31页 |
3.3.2 静三轴试验 | 第31-34页 |
3.3.3 弹性模量试验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强震作用下基于应力分析的典型黄土斜坡变形失稳机制 | 第38-50页 |
4.1 斜坡失稳土体剪切破坏类型及应力分析方法 | 第38-44页 |
4.1.1 斜坡失稳土体剪切破坏类型 | 第38页 |
4.1.2 静力条件下土质斜坡失稳土体应力状态变化特征 | 第38-41页 |
4.1.3 地震作用下土质斜坡失稳土体应力状态变化特征 | 第41-44页 |
4.2 黄土斜坡地震失稳及土体破坏特征 | 第44-45页 |
4.2.1 受垂直节理发育影响的斜坡土体动力破坏特征 | 第44-45页 |
4.2.2 受黄土—红层接触面影响的斜坡动力失稳特征 | 第45页 |
4.3 黄土层内斜坡地震失稳机制 | 第45-47页 |
4.4 黄土接触面型斜坡地震失稳机制 | 第47-48页 |
4.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50-77页 |
5.1 典型黄土斜坡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5.2 典型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 | 第53-59页 |
5.2.1 加速度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5.2.2 应力变化及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5.3 斜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 第59-75页 |
5.3.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59-66页 |
5.3.2 考虑黄土斜坡地震失稳机制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66-75页 |
5.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强震作用下黄土接触面型滑坡振动台试验 | 第77-105页 |
6.1 试验设备 | 第77-79页 |
6.1.1 振动台 | 第77-78页 |
6.1.2 模型箱 | 第78-79页 |
6.2 黄土接触面型斜坡模型确定 | 第79-86页 |
6.2.1 模型概述 | 第79页 |
6.2.2 相似关系 | 第79-84页 |
6.2.3 模型材料配比确定 | 第84-85页 |
6.2.4 模型制作 | 第85-86页 |
6.3 传感器布置 | 第86-88页 |
6.3.1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 | 第86页 |
6.3.2 土压力传感器布置 | 第86-88页 |
6.4 试验加载方案设计 | 第88-90页 |
6.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103页 |
6.5.1 斜坡模型变形破坏特征 | 第90-95页 |
6.5.2 斜坡模型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95-102页 |
6.5.3 斜坡模型应力响应特征 | 第102-103页 |
6.6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7.1 结论 | 第105-108页 |
7.2 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