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人体行为识别研究难点 | 第11-12页 |
1.3 人体行为识别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1 人体行为表征 | 第12-13页 |
1.3.2 人体行为分类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贡献及创新 | 第14-15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特征协方差矩阵的行为特征提取 | 第16-27页 |
2.1 特征协方差矩阵 | 第16-18页 |
2.1.1 协方差矩阵计算 | 第16-17页 |
2.1.2 协方差矩阵几何特性 | 第17-18页 |
2.2 改进的梯度光流协方差矩阵 | 第18-22页 |
2.2.1 改进的梯度光流特征 | 第18-22页 |
2.2.2 协方差矩阵计算预处理 | 第22页 |
2.3 外观协方差矩阵 | 第22-26页 |
2.3.1 轮廓提取 | 第22-23页 |
2.3.2 外观特征[24] | 第23-25页 |
2.3.3 协方差矩阵时空归一化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的Log-Euclidean词袋模型的人体行为识别 | 第27-47页 |
3.1 行为特征提取 | 第27-30页 |
3.1.1 时空立方块特征协方差矩阵 | 第27-28页 |
3.1.2 Log-Euclidean空间变换 | 第28-30页 |
3.2 改进的Log-Euclidean词袋模型 | 第30-37页 |
3.2.1 字典学习 | 第30-34页 |
3.2.1.1 谱聚类[35] | 第31-33页 |
3.2.1.2 谱聚类与k-means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2.2 特征编码 | 第34-36页 |
3.2.2.1 局部约束线性编码 | 第34-35页 |
3.2.2.2 局部约束线性编码与稀疏编码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2.3 空间池化 | 第36-37页 |
3.3 行为识别 | 第37-39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4.1 KTH数据库实验分析 | 第39-44页 |
3.4.2 ADL数据库实验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基于Stein核稀疏编码的人体行为识别 | 第47-68页 |
4.1 视频段特征协方差矩阵 | 第48-49页 |
4.2 协方差矩阵降维 | 第49-53页 |
4.2.1 几何感知降维法 | 第49-51页 |
4.2.2 Grassmann流形优化算法 | 第51-52页 |
4.2.3 降维实验分析 | 第52-53页 |
4.3 Stein核稀疏编码 | 第53-57页 |
4.3.1 Stein核[50] | 第54页 |
4.3.2 核稀疏编码 | 第54-55页 |
4.3.3 黎曼字典学习 | 第55-57页 |
4.4 行为识别 | 第57-59页 |
4.4.1 k近邻分类法 | 第57-58页 |
4.4.2 稀疏编码分类 | 第58-59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4.5.1 Weizmann数据库实验分析 | 第59-63页 |
4.5.1.1 梯度光流特征实验分析 | 第59-61页 |
4.5.1.2 外观特征实验分析 | 第61-63页 |
4.5.2 KTH数据库实验分析 | 第63-64页 |
4.5.3 监控行为实验分析 | 第64-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68-69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