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1.1 源于大自然的仿生材料 | 第14-15页 |
1.1.2 结构仿生材料 | 第15-17页 |
1.1.3 手性结构仿生材料 | 第17-18页 |
1.1.4 生物分泌灵感仿生材料 | 第18-20页 |
1.2 材料表面改性 | 第20-23页 |
1.2.1 材料理化改性 | 第20-23页 |
1.2.2 材料生物化改性 | 第23页 |
1.3 海洋贻贝仿生蛋白在植入介入器械中的应用 | 第23-30页 |
1.3.1 贻贝分泌蛋白仿生 | 第23页 |
1.3.2 聚多巴胺薄膜的生物学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3 聚多巴薄膜的生物学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3.4 聚去甲基肾上腺素薄膜的生物学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30-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自聚合薄膜制备及材料学表征 | 第33-48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儿茶酚胺自聚合薄膜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2 自聚合薄膜的制备步骤 | 第33-34页 |
2.3 自聚合薄膜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34-37页 |
2.3.1 自聚合薄膜的聚合过程 | 第34页 |
2.3.2 椭圆偏振光谱仪膜厚测量 | 第34页 |
2.3.3 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检测 | 第34页 |
2.3.4 表面水接触角和表面能测定 | 第34-35页 |
2.3.5 薄膜官能团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6页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36页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6页 |
2.3.9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 第36-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2.4.1 自聚合薄膜的聚合过程和状态 | 第37-38页 |
2.4.2 椭圆偏光仪膜厚检测 | 第38页 |
2.4.3 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检测 | 第38-39页 |
2.4.4 水接触角和表面能检测 | 第39-40页 |
2.4.5 自聚合薄膜官能团定量 | 第40-41页 |
2.4.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2.4.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页 |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2-45页 |
2.4.9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第45-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自聚合薄膜体外血液相容性实验 | 第48-52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3.3.1 血小板形貌、粘附及激活 | 第49-50页 |
3.3.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自聚合薄膜细胞相容性评价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 第52-55页 |
4.2.1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 第52-53页 |
4.2.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 第53-54页 |
4.2.3 成骨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 第54页 |
4.2.4 巨噬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 第54页 |
4.2.5 细胞种植方法和增殖行为 | 第54-55页 |
4.2.6 内皮细胞迁移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4.3.1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 第55-58页 |
4.3.2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第58-59页 |
4.3.3 成骨细胞 | 第59页 |
4.3.4 巨噬细胞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