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北轮南桑塔木及桑南地区石炭系砂泥岩段沉积特征研究及油气地质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9-12页
        1.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及现状第9-11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1.5 基本工作量第14-15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5-20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15-16页
    2.2 大地构造背景第16-20页
3 岩性地层、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及井震层位标定第20-30页
    3.1 石炭系岩性地层划分方案第20-24页
        3.1.1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第20-23页
        3.1.2 石炭系岩性地层对比第23-24页
    3.2 石炭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地震层位标定第24-30页
        3.2.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及层序界面特征识别第24-27页
        3.2.2 地震层序地层界面标定及追踪第27-30页
4 沉积相研究第30-44页
    4.1 沉积相类型及微相识别第30-35页
        4.1.1 潮坪相第30-34页
        4.1.2 三角洲相第34页
        4.1.3 河流相第34页
        4.1.4 泻湖相第34-35页
    4.2 轮南地区石炭系砂泥岩段沉积模式第35-37页
    4.3 沉积相及砂层对比分析第37-42页
    4.4 S3砂 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分析第42-44页
5 储层特征分析及有利储层预测第44-64页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5-46页
    5.2 储层物性特征第46-53页
        5.2.1 储层实测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特征第46-51页
        5.2.2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51页
        5.2.3 砂泥岩段S3砂 组测井解释平均孔隙度平面分布变化特征 分析第51-53页
    5.3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第53-56页
        5.3.1 储层孔隙类型第53-54页
        5.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54-56页
    5.4 储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储集区带分布预测第56-64页
        5.4.1 桑塔木及桑南地区石炭系砂泥岩段S3砂 组单井储层综合 评价第57-61页
        5.4.2 桑塔木断垒带石炭系砂泥岩段储层对比分析第61-62页
        5.4.3 桑塔木及桑南地区石炭系砂泥岩段S3砂 组有利储集区带 综合评价和预测第62-64页
6 油气藏分析第64-77页
    6.1 老井油气显示、测井解释及测试情况复查统计第64-65页
    6.2 油源条件及储盖组合分析第65页
    6.3 圈闭条件分析第65-67页
    6.4 桑塔木断垒带S3砂 组油气藏分析第67-72页
        6.4.1 解放124井 区构造圈闭凝析气藏分析第67-69页
        6.4.2 解放126井 区构造圈闭凝析气藏分析第69-70页
        6.4.3 轮南14井 区构造圈闭凝析气藏分析第70-72页
    6.5 桑南地区S3砂 组油气藏分析第72-77页
        6.5.1 轮古100井 区构造圈闭凝析气藏分析第72-74页
        6.5.2 轮古 18-2 井区非构造圈闭凝析气藏分析第74-75页
        6.5.3 轮南621井 区构造圈闭凝析气藏分析第75-77页
结论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平井的生产测井工艺方法研究
下一篇:北川县五星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