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钢结构施工及监测技术 | 第13-17页 |
1.1.1 钢结构的应用 | 第13-15页 |
1.1.2 钢结构施工研究 | 第15-16页 |
1.1.3 钢结构施工监测 | 第16-17页 |
1.2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及监测技术 | 第17-20页 |
1.2.1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 | 第17-18页 |
1.2.2 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方法 | 第18-19页 |
1.2.3 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及监测技术 | 第19-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弦支穹顶叠合拱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及监测 | 第22-4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2.1.1 弦支穹顶结构概念及特点 | 第22-23页 |
2.1.2 弦支穹顶施工分析研究现状 | 第23页 |
2.2 几何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 第23-25页 |
2.2.1 空间杆单元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 第23-24页 |
2.2.2 空间梁一柱单元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 第24页 |
2.2.3 空间索单元 | 第24页 |
2.2.4 总刚矩阵的集成与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24-25页 |
2.3 弦支穹顶叠合拱结构施工模拟 | 第25-34页 |
2.3.1 工程背景 | 第25-27页 |
2.3.2 预应力施工过程分析 | 第27-34页 |
2.4 弦支穹顶叠合拱结构应力监测 | 第34-42页 |
2.4.1 预应力索张拉施工监测方式和内容 | 第34页 |
2.4.2 预应力索张拉监测点布置 | 第34-36页 |
2.4.3 预应力施工监测分析总结 | 第36-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大跨度大悬挑吊挂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与监测 | 第45-63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45-46页 |
3.2 临时支撑卸载数值模拟 | 第46-51页 |
3.2.1 临时支撑拆除卸载的基本方式 | 第47页 |
3.2.2 屋盖钢结构临时支撑设置 | 第47-48页 |
3.2.3 屋盖钢结构卸载方案 | 第48-49页 |
3.2.4 临时支撑的简化 | 第49-51页 |
3.3 屋盖钢结构卸载过程数值模拟 | 第51-56页 |
3.4 屋盖悬挑端卸载模拟与监测 | 第56-61页 |
3.4.1 屋盖悬挑端卸载模拟 | 第56-58页 |
3.4.2 卸载监测 | 第58-60页 |
3.4.3 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钢框架-支撑与空间交叉桁架施工变形及卸载研究 | 第63-87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63-66页 |
4.2 复杂结构关键节点分析 | 第66-73页 |
4.2.1 组合钢框架梁柱节点 | 第66-68页 |
4.2.2 空间交叉桁架节点 | 第68-70页 |
4.2.3 支撑节点 | 第70-71页 |
4.2.4 悬挑走廊节点 | 第71-73页 |
4.3 钢结构施工方案 | 第73-77页 |
4.3.1 工程的难点和特点 | 第73-75页 |
4.3.2 主要构件的安装方法 | 第75-77页 |
4.4 结构施工变形分析及控制措施 | 第77-80页 |
4.4.1 首层结构施工变形分析 | 第78-79页 |
4.4.2 第二层结构施工变形分析 | 第79-80页 |
4.5 钢结构卸载分析 | 第80-85页 |
4.5.1 临时支撑布置及卸载概况 | 第80-81页 |
4.5.2 施工阶段荷载转换分析 | 第81-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钢框架-支撑与空间交叉桁架关键节点应力监测 | 第87-111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87-89页 |
5.2 施工监测 | 第89-91页 |
5.2.1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89-90页 |
5.2.2 应力测量传感器的选择和布设 | 第90-91页 |
5.2.3 传感器的布置方法 | 第91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91页 |
5.2.5 测试周期安排 | 第91页 |
5.3 应力监测结果 | 第91-96页 |
5.3.1 电阻应变片静态应变测试仪应力监测 | 第91-94页 |
5.3.2 钢弦式应变传感器应力监测 | 第94-95页 |
5.3.3 电阻应变片静态无线应力监测 | 第95-96页 |
5.4 三种监测手段监测结果比较 | 第96-98页 |
5.4.1 电阻应变片静态有线应力监测结果与钢弦式应变传感器应力监测结果的比较 | 第96-97页 |
5.4.2 电阻应变片静态有线应力监测结果与电阻应变片静态无线应力监测结果的比较 | 第97-98页 |
5.4.3 三种监测手段监测结果比较的结论 | 第98页 |
5.5 局部杆件拆改工况现场监测 | 第98-109页 |
5.5.1 Y11测点现场监测 | 第99-103页 |
5.5.2 Y12测点现场监测 | 第103-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向心关节节点弦支穹顶施工技术研究与监测 | 第111-133页 |
6.1 新型向心关节索杆体系 | 第113-116页 |
6.1.1 向心关节轴承 | 第113页 |
6.1.2 刚性转动核心 | 第113-114页 |
6.1.3 向心关节索杆体系 | 第114-116页 |
6.2 向心关节撑杆上节点试验及有限元研究 | 第116-121页 |
6.2.1 试件设计 | 第116-117页 |
6.2.2 加载方案 | 第117-118页 |
6.2.3 测试方案 | 第118页 |
6.2.4 试验结果 | 第118-119页 |
6.2.5 有限元分析 | 第119-121页 |
6.3 向心关节索杆体系弦支穹顶张拉分析 | 第121-127页 |
6.3.1 向心关节索杆体系预应力建立机理 | 第121-123页 |
6.3.2 向心关节索杆体系张拉模拟方法 | 第123-127页 |
6.4 向心关节索杆体系弦支穹顶张拉监测研究 | 第127-131页 |
6.4.1 监测方案 | 第127-128页 |
6.4.2 监测结果 | 第128-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切割加长大跨度结构滑移技术研究及监测 | 第133-159页 |
7.1 滑移法施工分类 | 第134-136页 |
7.1.1 单条滑移法和逐条累积滑移法 | 第134页 |
7.1.2 滚动式滑移和滑动式滑移法 | 第134-135页 |
7.1.3 胎架滑移、主体结构(网架)滑移和网架胎架整体滑移法 | 第135页 |
7.1.4 直线滑移和曲线滑移法 | 第135页 |
7.1.5 牵引滑移和顶推滑移法 | 第135-136页 |
7.2 液压同步安装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36页 |
7.3 自锁型液压爬行器 | 第136-138页 |
7.3.1 自锁型液压爬行器的技术特点 | 第136-137页 |
7.3.2 液压爬行器推进原理 | 第137-138页 |
7.3.3 传感监测及计算机控制系统 | 第138页 |
7.4 滑移施工模拟 | 第138-151页 |
7.4.1 滑移施工方案 | 第140-141页 |
7.4.2 腹杆加强技术 | 第141-142页 |
7.4.3 支撑架搭设技术 | 第142-150页 |
7.4.4 雨棚主桁架滑移技术 | 第150页 |
7.4.5 滑移顶推点设计 | 第150页 |
7.4.6 滑移过程中的同步性控制 | 第150-151页 |
7.4.7 采用试推 | 第151页 |
7.5 滑移监测 | 第151-157页 |
7.5.1 监测设备 | 第152页 |
7.5.2 测点布置 | 第152-154页 |
7.5.3 数据采集制度 | 第154-155页 |
7.5.4 监测结果分析 | 第155-15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8.1 结论 | 第159-160页 |
8.2 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