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创伤外科学论文--创伤论文

放创复合伤大鼠免疫调节变化及pHGF促愈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前言第16-19页
第一部分 放创复合伤大鼠免疫调节变化及其与创伤愈合的关系第19-46页
    1 引言第19页
    2 放创复合伤大鼠伤口愈合延迟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第19-32页
        2.1 材料第19-21页
            2.1.1 主要仪器第19-20页
            2.1.2 主要试剂第20页
            2.1.3 常用试剂配制第20页
            2.1.4 实验动物及分组第20-21页
        2.2 方法第21-25页
            2.2.1 动物伤口模型制作第21页
            2.2.2 照射条件与方法第21-22页
            2.2.3 伤口残留面积计算第22-23页
            2.2.4 组织切片第23页
            2.2.5 HE染色第23页
            2.2.6 天狼猩红染色第23-24页
            2.2.7 伤口区皮肤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第24-25页
            2.2.8 统计学处理第25页
        2.3 结果第25-30页
            2.3.1 伤口残留面积的变化第25-26页
            2.3.2 伤口愈合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第26-27页
            2.3.3 胶原纤维的形态学观察第27-29页
            2.3.4 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第29-30页
        2.4 讨论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3 放创复合伤大鼠免疫调节的变化第32-46页
        3.1 材料第32-34页
            3.1.1 主要仪器第32-33页
            3.1.2 主要试剂第33页
            3.1.3 常用试剂配制第33页
            3.1.4 实验动物分组及创伤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3.2 方法第34-35页
            3.2.1 脏器指数第34页
            3.2.2 外周血像分析第34页
            3.2.3 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检测第34页
            3.2.4 脾脏Treg细胞亚群的检测第34页
            3.2.5 脾脏Th17细胞亚群的检测第34页
            3.2.6 ELIS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第34-35页
            3.2.7 统计学处理第35页
        3.3 结果第35-42页
            3.3.1 胸腺和脾脏指数的变化第35-36页
            3.3.2 外周WBC和LYM的变化第36-37页
            3.3.3 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第37-39页
            3.3.4 外周血CD4~+/CD8~+比值的变化第39页
            3.3.5 脾脏Treg和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第39-40页
            3.3.6 脾脏Treg/Th17比值(平衡)的变化第40-41页
            3.3.7 血清IFN-γ和IL-4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第41页
            3.3.8 血清IFN-γ/IL-4比值(Th1/Th2平衡)的变化第41-42页
        3.4 讨论第42-45页
            3.4.1 放创复合伤大鼠免疫器官的变化第42页
            3.4.2 放创复合伤大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第42-43页
            3.4.3 放创复合伤大鼠脾脏Treg、Th17细胞及其比值变化第43-45页
            3.4.4 放创复合伤大鼠血清IFN-γ、IL-4及其比值变化第45页
        3.5 小结第45-46页
第二部分 pHGF促进放创复合伤愈合相关机理的初步探讨第46-60页
    1 引言第46页
    2 pHGF对放创复合伤的促愈作用第46-53页
        2.1 材料第47页
            2.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常用试剂配制第47页
            2.1.2 实验动物及分组第47页
        2.2 方法第47-48页
            2.2.1 动物模型制作第47页
            2.2.2 治疗方式和时间第47-48页
        2.3 结果第48-51页
            2.3.1 伤口残留面积的变化第48页
            2.3.2 伤口区皮肤病理学观察第48-49页
            2.3.3 胶原纤维形态学观察第49-50页
            2.3.4 羟脯氨酸含量分析第50-51页
        2.4 讨论第51-52页
        2.5 小结第52-53页
    3 pHGF促进放创复合伤愈合机理的初步探讨第53-60页
        3.1 材料第53页
            3.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常用试剂配制第53页
            3.1.2 实验动物及分组第53页
        3.2 方法第53-54页
            3.2.1 动物模型制作第53页
            3.2.2 照射方式第53页
            3.2.3 治疗方式第53-54页
        3.3 结果第54-58页
            3.3.1 胸腺和脾脏指数的变化第54页
            3.3.2 外周WBC和LYM的变化第54-55页
            3.3.3 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第55-56页
            3.3.4 外周血CD4~+/CD8~+比值的变化第56-57页
            3.3.5 脾脏Treg和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第57-58页
            3.3.6 脾脏Treg/Th17比值(平衡)的变化第58页
        3.4 讨论第58-59页
        3.5 小结第59-60页
总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综述第65-74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临界病例拔牙与否与鼻、颏部形态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防止猪肋软骨弯曲变形方法的研究及肋软骨在综合鼻整形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