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 第16-22页 |
2.1 沿海经济带实证分析 | 第16-18页 |
2.1.1 沿海经济带概念及特征 | 第16-17页 |
2.1.2 国内外沿海经济带实证分析 | 第17-18页 |
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 第18-22页 |
2.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3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33页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现状 | 第22-26页 |
3.1.1 经济总值稳中有增 | 第22-23页 |
3.1.2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第23-24页 |
3.1.3 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 第24-26页 |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现状 | 第26-28页 |
3.2.1 区位条件优越 | 第26页 |
3.2.2 资源禀赋丰富 | 第26-27页 |
3.2.3 生态环境脆弱 | 第27-28页 |
3.3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存问题 | 第28-33页 |
3.3.1 经济园区增加 | 第28-29页 |
3.3.2 产业结构趋同 | 第29-31页 |
3.3.3 环境承载力下降 | 第31-32页 |
3.3.4 经济增长方式制约 | 第32-33页 |
4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4.1.1 熵变方程法 | 第33-34页 |
4.1.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判别模式 | 第34-36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36-39页 |
4.2.1 基本原则 | 第36页 |
4.2.2 一般指标体系建立 | 第36-37页 |
4.2.3 最终指标体系建立 | 第37-39页 |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9-43页 |
5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和路径 | 第43-48页 |
5.1 发展目标 | 第43页 |
5.2 路径选择 | 第43-45页 |
5.2.1 实行比较优势战略 | 第43-44页 |
5.2.2 实现良性互动模式 | 第44页 |
5.2.3 运用综合决策方式 | 第44-45页 |
5.3 政策措施 | 第45-48页 |
5.3.1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 第45-46页 |
5.3.2 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 | 第46页 |
5.3.3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 第46-47页 |
5.3.4 对外开放的可持续性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