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第2章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概述 | 第8-14页 |
2.1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概念、特征 | 第8-11页 |
2.1.1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概念 | 第8-9页 |
2.1.2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特征 | 第9-11页 |
2.2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司法实践现状 | 第11-14页 |
2.2.1 T县法院近五年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成员伤亡索赔案件审理情况 | 第11-12页 |
2.2.2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审理之乱象 | 第12-14页 |
第3章 两种处理模式及其评价 | 第14-18页 |
3.1 两种处理模式 | 第14-15页 |
3.1.1 雇佣模式 | 第14-15页 |
3.1.2 个人合伙模式 | 第15页 |
3.2 两种处理模式的评价 | 第15-16页 |
3.3 两种处理模式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第4章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性质之界定 | 第18-30页 |
4.1 个人合伙概念 | 第18-23页 |
4.1.1 雇佣的概念 | 第19-21页 |
4.1.2 个人合伙与雇佣的区别 | 第21-23页 |
4.2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是个人合伙组织 | 第23-27页 |
4.3 牵头人的法律性质 | 第27-30页 |
第5章 抱团式临时务工团体成员伤亡民事责任承担制度的构建 | 第30-36页 |
5.1 按照合伙债务的规定确定责任 | 第30-33页 |
5.1.1 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 第30-31页 |
5.1.2 由全体成员承担按份责任 | 第31-33页 |
5.1.3 有过错的合伙人应承担过错责任 | 第33页 |
5.2 合理把握牵头人获得的额外费用的性质 | 第33-34页 |
5.3 法官应积极释明,主动调查 | 第34-3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