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1.1 非键作用的概述 | 第10-13页 |
1.1.1 离子氢键作用 | 第10-12页 |
1.1.2 阴离子-π作用 | 第12-13页 |
1.2 非键作用在生物体系的重要作用 | 第13-16页 |
1.3 非键作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1.3.2 理论方法 | 第18-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的确定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模型 | 第22-38页 |
2.1 相互作用能计算 | 第22-23页 |
2.2 本文的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2.2.1 静电作用 | 第23-25页 |
2.2.2 极化作用 | 第25页 |
2.2.3 范德华相互作用 | 第25-26页 |
2.2.4 轨道作用 | 第26页 |
2.3 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26-38页 |
2.3.1 偶极矩和范德华参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2.3.2 点电荷参数的确定 | 第28-32页 |
2.3.3 轨道作用项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32-38页 |
第三章 模型的应用 | 第38-81页 |
3.1 预测阴离子-π复合物的分子间平衡距离和相互作用能 | 第38-49页 |
3.1.1 卤素离子与苯的氟或氰代物形成的阴离子-π复合物 | 第38-45页 |
3.1.2 氯离子与苯的甲基、甲醛基或乙酮基取代物形成的阴离子-π复合物 | 第45-49页 |
3.2 预测离子氢键复合物的平衡氢键距离和相互作用能 | 第49-78页 |
3.2.1 包含精氨酸的离子氢键复合物 | 第49-59页 |
3.2.2 包含组氨酸的离子氢键复合物 | 第59-69页 |
3.2.3 包含赖氨酸的离子氢键复合物 | 第69-75页 |
3.2.4 相对较大的离子氢键复合物 | 第75-78页 |
3.3 模型的运算效率 | 第78-80页 |
3.4 计算结果的初步讨论 | 第80-81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 所有的研究体系的笛卡尔坐标 | 第97-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