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垃圾裂解机理及实验装置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塑料垃圾来源、分类及危害 | 第11-13页 |
1.2.1 塑料垃圾来源 | 第11-12页 |
1.2.2 塑料的分类及用途 | 第12-13页 |
1.2.3 塑料垃圾的危害 | 第13页 |
1.3 塑料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3-19页 |
1.3.1 传统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1.3.2 现代处理方法 | 第15-19页 |
1.4 国内外塑料垃圾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5 目前裂解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2 塑料垃圾电磁裂解特性 | 第26-33页 |
2.1 电磁裂解的优点 | 第26页 |
2.2 塑料垃圾裂解工艺 | 第26-27页 |
2.3 塑料垃圾电磁裂解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2.4 塑料垃圾裂解温度及对应产物 | 第29-30页 |
2.5 塑料垃圾裂解动力学分析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电磁加热理论研究 | 第33-44页 |
3.1 电磁简介 | 第33-35页 |
3.1.1 电磁场和电磁波 | 第33-34页 |
3.1.2 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及磁通 | 第34-35页 |
3.2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 第35-37页 |
3.2.1 安培环路定理 | 第35页 |
3.2.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第35-36页 |
3.2.3 高斯电通定律 | 第36页 |
3.2.4 高斯磁通定律 | 第36页 |
3.2.5 Maxwell方程组的微分形式 | 第36-37页 |
3.3 涡流分析理论 | 第37-38页 |
3.4 电磁效应 | 第38-40页 |
3.4.1 集肤效应 | 第38-39页 |
3.4.2 邻近效应 | 第39-40页 |
3.5 电磁感应加热机理 | 第40-41页 |
3.5.1 感应加热原理 | 第40-41页 |
3.5.2 透入式加热和传导式加热 | 第41页 |
3.6 电磁感应技术的应用 | 第41-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裂解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校核 | 第44-58页 |
4.1 概述 | 第44页 |
4.2 裂解实验装置的方案设计 | 第44-47页 |
4.2.1 设计方案 | 第44-45页 |
4.2.2 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4.2.3 裂解实验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4.3 裂解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47-50页 |
4.3.1 裂解腔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4.3.2 搅拌轴结构设计 | 第49页 |
4.3.3 加热器及控制柜的设计 | 第49-50页 |
4.4 系统控制部分的设计 | 第50-52页 |
4.5 裂解实验装置的校核 | 第52-57页 |
4.5.1 热学和热应力方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5.2 裂解装置热-结构耦合仿真 | 第54-56页 |
4.5.3 搅拌轴扭矩的仿真与校核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裂解实验装置电磁仿真分析 | 第58-71页 |
5.1 电磁仿真概述 | 第58-61页 |
5.1.1 软件简介 | 第58页 |
5.1.2 Maxwell操作流程 | 第58-59页 |
5.1.3 网格剖分及边界条件 | 第59-61页 |
5.2 电磁加热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61-62页 |
5.3 电磁-热耦合仿真分析 | 第62-70页 |
5.3.1 简化模型 | 第62-63页 |
5.3.2 电磁仿真及仿真结果 | 第63-67页 |
5.3.3 电磁-热耦合仿真 | 第67-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塑料垃圾电磁裂解实验研究 | 第71-86页 |
6.1 实验目的、方案及准备 | 第71-72页 |
6.1.1 实验目的 | 第71页 |
6.1.2 实验方案 | 第71-72页 |
6.1.3 实验准备 | 第72页 |
6.2 空载加热实验 | 第72-73页 |
6.3 塑料垃圾裂解试探性试验 | 第73-77页 |
6.4 静态裂解实验 | 第77-82页 |
6.5 动态裂解实验 | 第82-8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