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7页 |
1.1 痛风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1.1 临床表现 | 第15-16页 |
1.1.2 痛风的发病因素 | 第16-18页 |
1.1.3 代谢综合征 | 第18页 |
1.2 高良姜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1 抗菌活性 | 第18-19页 |
1.2.2 抗癌活性 | 第19页 |
1.2.3 抗氧化活性 | 第19-20页 |
1.2.4 抗炎活性 | 第20页 |
1.2.5 其它活性 | 第20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20-22页 |
1.3.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 第21页 |
1.3.2 秋水仙碱 | 第21页 |
1.3.3 糖皮质激素 | 第21-22页 |
1.3.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第22页 |
1.4 抗痛风制剂的研究 | 第22-24页 |
1.4.1 传统制剂 | 第22-23页 |
1.4.2 现代制剂 | 第23-24页 |
1.5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5.1 提取工艺研究 | 第24页 |
1.5.2 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24-25页 |
1.5.3 制粒技术 | 第25页 |
1.6 展望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良姜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7-3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2.2 高良姜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8-34页 |
2.2.1 高良姜素的HPLC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9页 |
2.2.2 HPLC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9页 |
2.2.3 高良姜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9-30页 |
2.2.4 高良姜醇提液的单因素实验 | 第30-33页 |
2.2.5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2.3 HPLC色谱图以及高良姜素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2.4 高良姜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35页 |
2.5 高良姜素的方法学验证 | 第35-37页 |
2.5.1 精密度考察 | 第35-36页 |
2.5.2 稳定性考察 | 第36-37页 |
2.5.3 重复性考察 | 第37页 |
2.5.4 回收率考察 | 第37页 |
2.6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高良姜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 | 第39-46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3.2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40-43页 |
3.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40-41页 |
3.2.2 高良姜素标曲的建立 | 第41页 |
3.2.3 各个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高良姜素吸附特性的研究 | 第41-42页 |
3.2.4 各种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对高良姜素解吸附率的研究 | 第42-43页 |
3.3 高良姜有效部位的初步分离 | 第43页 |
3.4 分离纯化后高良姜素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3.5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高良姜提取物的降尿酸作用研究 | 第46-60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46-47页 |
4.2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4.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4.3.1 次黄嘌呤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4.3.2 氧嗪酸钾乳剂的配制 | 第47页 |
4.3.3 别嘌呤醇溶液的配制 | 第47-48页 |
4.3.4 内标溶液 | 第48页 |
4.3.5 高良姜醇提液 | 第48页 |
4.3.6 高良姜水提液 | 第48页 |
4.3.7 尿酸标准品溶液配制 | 第48页 |
4.4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8-53页 |
4.4.1 色谱条件 | 第48-49页 |
4.4.2 大鼠血清样品预处理 | 第49页 |
4.4.3 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49-50页 |
4.4.4 体内标曲的建立 | 第50-51页 |
4.4.5 精密度的考察 | 第51-52页 |
4.4.6 回收率考察 | 第52-53页 |
4.6 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建立 | 第53-59页 |
4.6.1 实验方法 | 第53-59页 |
4.7 讨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高良姜提取物的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 | 第60-72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61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5.1.2 药品与试剂 | 第61页 |
5.2 高良姜素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 | 第61-70页 |
5.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5.2.2 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63-70页 |
5.3 讨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高良姜颗粒剂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 第72-87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72-73页 |
6.1.1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6.1.2 药品与试剂 | 第72-73页 |
6.2 高良姜颗粒剂的制备 | 第73-77页 |
6.2.1 高良姜醇提物的制备 | 第73页 |
6.2.2 高良姜颗粒剂辅料的筛选 | 第73-75页 |
6.2.3 高良姜颗粒剂最优处方的确定 | 第75-76页 |
6.2.4 高良姜颗粒剂的确定 | 第76-77页 |
6.3 高良姜颗粒剂的质量评价 | 第77-79页 |
6.3.1 含量测定 | 第77-78页 |
6.3.2 外观检查 | 第78页 |
6.3.3 粒度考察 | 第78页 |
6.3.4 溶化性考察 | 第78页 |
6.3.5 流动性考察 | 第78页 |
6.3.6 气味的考察 | 第78页 |
6.3.7 装量差异考察 | 第78-79页 |
6.3.8 有关物质 | 第79页 |
6.4 高良姜颗粒剂的药效学研究 | 第79-84页 |
6.4.1 仪器 | 第79页 |
6.4.2 试剂 | 第79页 |
6.4.3 实验动物 | 第79-80页 |
6.4.4 色谱系统与色谱条件 | 第80页 |
6.4.5 高良姜素及内标标准品储备液的配制 | 第80页 |
6.4.6 大鼠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80-81页 |
6.4.7 体内方法学的验证 | 第81-84页 |
6.5 高良姜颗粒剂大鼠体内降尿酸作用研究 | 第84-85页 |
6.6 讨论 | 第85-87页 |
全文总结 | 第87-88页 |
本学位论文创新点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参与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