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卟啉及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2-39页 |
1.1 卟啉 | 第12-15页 |
1.1.1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 第12-13页 |
1.1.2 卟啉的合成方法 | 第13-15页 |
1.2 荧光传感器概述 | 第15-26页 |
1.2.1 荧光传感器的组成 | 第15页 |
1.2.2 荧光传感器的识别原理 | 第15-26页 |
1.3 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3.1 Cu~(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3.2 酸性磷酸酶ACP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3.3 CN~-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4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9页 |
2 基于卟啉衍生物的Cu~(2+)的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9-62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2.2.1 实验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2.2.2 荧光探针Por-1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3 荧光探针Por-2的合成 | 第41-42页 |
2.2.4 探针在紫外和荧光下的金属离子的识别测试 | 第42页 |
2.2.5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42-43页 |
2.2.6 探针对Cu~(2+)的浓度滴定实验 | 第43页 |
2.2.7 其他金属离子对铜离子的竞争实验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2.3.1 荧光探针Por-1的紫外吸收 | 第43-44页 |
2.3.2 荧光探针Por-1的最大激发波长 | 第44-45页 |
2.3.3 荧光探针Por-1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45页 |
2.3.4 荧光探针Por-1对Cu~(2+)的浓度滴定 | 第45-46页 |
2.3.5 荧光探针Por-1对Cu~(2+)的检测底限的评估 | 第46-47页 |
2.3.6 荧光探针Por-1和Cu~(2+)的结合机理的探讨 | 第47-48页 |
2.3.7 其他金属离子对Cu~(2+)的干扰实验 | 第48-49页 |
2.3.8 荧光探针Por-1对Cu~(2+)的响应时间的测定 | 第49-50页 |
2.3.9 荧光探针Por-2的紫外吸收 | 第50页 |
2.3.10 荧光探针Por-2的最大激发波长 | 第50-51页 |
2.3.11 荧光探针Por-2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51-52页 |
2.3.12 荧光探针Por-2对Cu~(2+)的浓度滴定 | 第52-53页 |
2.3.13 荧光探针Por-2对Cu~(2+)的检测底限的评估 | 第53页 |
2.3.14 荧光探针Por-2和Cu~(2+)结合机理的探讨 | 第53-55页 |
2.3.15 共存金属离子的竞争实验 | 第55-56页 |
2.3.16 探针Por-2对Cu~(2+)的响应时间 | 第56-57页 |
2.4 pH值对荧光探针检测Cu~(2+)的影响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3 基于检测酸性磷酸酶的生物传感器研究 | 第62-74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3.2.1 实验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62-63页 |
3.2.2 荧光探针Por-2的合成 | 第63页 |
3.2.3 三磷酸腺苷ATP和酸性磷酸酶ACP溶液的配置 | 第63-64页 |
3.2.4 三磷酸腺苷ATP的荧光增强实验 | 第64页 |
3.2.5 探针Por-2和ATP的实验 | 第64页 |
3.2.6 酸性磷酸酶ACP的检测实验 | 第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3.3.1 三磷酸腺苷ATP的荧光增强实验 | 第64-66页 |
3.3.2 不同浓度的ATP对探针Por-2的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66页 |
3.3.3 酸性磷酸酶ACP的检测 | 第66-67页 |
3.3.4 酸性磷酸酶ACP检测底限的评估 | 第67-68页 |
3.3.5 探针Por-2检测ACP的机理的探讨 | 第68-69页 |
3.4 pH值的影响 | 第69-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4 基于卟啉衍生物的CN~-的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74-88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4.2.1 实验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74-75页 |
4.2.2 荧光探针Por-2的合成 | 第75页 |
4.2.3 探针Por-2在紫外和荧光下的阴离子的识别测试 | 第75-76页 |
4.2.4 探针对阴离子的选择性 | 第76页 |
4.2.5 探针Por-2对氰离子的浓度滴定实验 | 第76页 |
4.2.6 酸性下荧光恢复实验 | 第76页 |
4.2.7 其他阴离子对氰离子的竞争实验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4页 |
4.3.1 荧光探针Por-2的紫外吸收性质 | 第77页 |
4.3.2 探针Por-2对阴离子的选择性 | 第77-78页 |
4.3.3 荧光探针Por-2对CN~-的浓度滴定 | 第78-80页 |
4.3.4 荧光探针Por-2对CN~-的检测底限的评估 | 第80页 |
4.3.5 荧光探针Por-2和CN~-结合机理的探讨 | 第80-81页 |
4.3.6 酸性条件下探针Por-2的荧光恢复实验 | 第81-82页 |
4.3.7 其他共存阴离子的竞争实验 | 第82-83页 |
4.3.8 探针Por-2对CN~-的响应时间 | 第83页 |
4.3.9 探针Por-1和Por-2检测CN~-的对照实验 | 第83-84页 |
4.4 pH值对荧光探针检测CN~-的影响 | 第84-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