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策略研究--以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9-11页
        1.2.1 研究内容第9-11页
        1.2.2 研究方法第11页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1-12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第12-18页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第12-15页
        2.1.1 国外文献回顾第12-14页
        2.1.2 国内文献回顾第14页
        2.1.3 文献评价第14-15页
    2.2 相关理论第15-18页
        2.2.1 经济周期理论第15-16页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6-18页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第18-23页
    3.1 中小企业的界定第18页
    3.2 中小企业信贷特点及风险类型第18-20页
        3.2.1 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第18-19页
        3.2.2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类型第19-20页
    3.3 常见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第20-21页
        3.3.1 风险规避法第20页
        3.3.2 风险缓释法第20-21页
        3.3.3 风险转移法第21页
    3.4 不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第21-23页
        3.4.1 渣打银行:5CS原则第21页
        3.4.2 富国银行:风险分散化第21页
        3.4.3 工商银行:大数据创新风险管理第21-22页
        3.4.4 民生银行:创新“商贷通”产品第22页
        3.4.5 富登担保公司:信贷工厂模式第22-23页
第四章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案例分析第23-35页
    4.1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简介第23页
    4.2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介绍第23-25页
    4.3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体系第25-27页
    4.4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案例分析第27-31页
        4.4.1 A公司基本情况及授信情况第27页
        4.4.2 A公司授信风险识别过程第27-29页
        4.4.3 A公司授信风险防控措施第29-30页
        4.4.4 A公司授信风险防控问题分析第30-31页
    4.5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分析第31-35页
        4.5.1 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第31页
        4.5.2 面对短期利益时,头脑不够清醒第31页
        4.5.3 管理机制和审批流程不完善第31-32页
        4.5.4 集中度风险第32-33页
        4.5.5 资金监控无效第33页
        4.5.6 关联公司识别存在困难第33页
        4.5.7 贷后预警岗位设置不合理第33页
        4.5.8 客户经理素质有待提高第33-35页
第五章 中国银行南京P支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的优化第35-43页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审批流程第35-37页
        5.1.1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第35-36页
        5.1.2 优化岗位设置第36页
        5.1.3 审批权限下放,派驻风险监控官第36-37页
        5.1.4 建立后评价机制第37页
    5.2 加强产品创新,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第37页
    5.3 与政府和监管机构密切合作第37-38页
        5.3.1 与发改部门合作,组建中小企业产业基金第37-38页
        5.3.2 建立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监测机制第38页
        5.3.3 与专业担保公司合作第38页
    5.4 根据经济周期合理制定信贷政策第38-39页
        5.4.1 根据经济周期合理安排信贷投放第39页
        5.4.2 根据经济周期,合理制定拨备政策第39页
        5.4.3 防范行业集中度风险第39页
    5.5 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第39-43页
        5.5.1 客户准入环节的应用第40页
        5.5.2 贷后监控和预警应用第40-41页
        5.5.3 提供外部客户咨询服务第41-4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股票量价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XX证券公司A资产管理计划产品的设计与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