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双创背景下合肥市工业遗产活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城市化进程带来新变化第14页
        1.1.2 老旧工业建筑成为发展障碍第14页
        1.1.3 工业遗产保护渐受重视第14-15页
        1.1.4 合肥市工业遗产活化之必要性和新机遇第15-16页
    1.2 概念分析与研究对象第16-19页
        1.2.1 概念分析第16-18页
        1.2.2 研究对象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9-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2 研究框架第20-22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第22-32页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情况第22-24页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情况第24-27页
        2.2.1 国内整体研究概述第24-26页
        2.2.2 合肥市有关研究概述第26-27页
    2.3 国内外代表性实践案例简述第27-32页
        2.3.1 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第27-28页
        2.3.2 广州麦仓工作室第28-29页
        2.3.3 武汉“汉阳造创意产业园”融合发展实例第29-32页
第三章 双创政策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活化再认识第32-41页
    3.1 双创政策的背景第32页
    3.2 双创产业的产生第32页
    3.3 双创产业的特征第32-34页
        3.3.1 年轻化的产业主体第32-33页
        3.3.2 信息化的技术导向第33页
        3.3.3 前卫化的文化内涵第33页
        3.3.4 开敞化的空间倾向第33-34页
        3.3.5 集聚化的发展效应第34页
        3.3.6 低廉化的租金需求第34页
    3.4 工业遗产的优势第34-36页
        3.4.1 彰显工业美学第34-35页
        3.4.2 富有科技内涵第35页
        3.4.3 体现历史文化第35页
        3.4.4 经济价值巨大第35-36页
        3.4.5 区位优势明显第36页
        3.4.6 天然开敞空间第36页
    3.5 双创产业与工业遗产的联系与融合第36-38页
        3.5.1 工业遗产是双创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第37页
        3.5.2 服务双创是工业遗产活化的重要方式第37-38页
    3.6 工业遗产活化路径第38-41页
        3.6.1 坚持工业遗产活化第38页
        3.6.2 加强宣传引导第38页
        3.6.3 结合双创产业第38-39页
        3.6.4 政府积极引导第39页
        3.6.5 多元化持续发展第39-41页
第四章 合肥市工业遗产活化现状调研及分析第41-53页
    4.1 合肥市城市发展基本情况第41-43页
    4.2 合肥市工业发展历程及工业遗产分布第43-46页
        4.2.1 合肥市工业发展历程第43-44页
        4.2.2 合肥市工业遗产分布及现状情况第44-46页
    4.3 合肥市工业遗产活化案例分析第46-49页
        4.3.1“1958”国际艺术馆第46-47页
        4.3.2 金隅南七里小区会所第47页
        4.3.3 江南茗茶城第47-48页
        4.3.4 合肥三个案例分析第48-49页
    4.4 相关人士半结构访谈第49-53页
        4.4.1 访谈问题设置与目的第49-50页
        4.4.2 访谈对象第50页
        4.4.3 访谈结果第50-52页
        4.4.4 访谈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马合钢改造项目为例第53-61页
    5.1 马合钢项目及其改造背景第53-54页
        5.1.1 马合钢历史变迁第53页
        5.1.2 项目改造背景第53-54页
    5.2 马合钢项目价值分析第54-55页
    5.3 现状建筑分析第55页
    5.4 活化目标与措施第55-59页
        5.4.1 活化目标第55-56页
        5.4.2 改造举措第56-59页
    5.5 规划意向第59-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研究结论第61-62页
    6.2 研究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肥某深基坑排桩内支撑支护性状模拟与参数敏感分析
下一篇:皖北地区中小城镇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以界首市泉阳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