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章 韩剧 “偶像化”元素的提炼与构成 | 第24-41页 |
1.1 “偶像化”元素的含义与内容 | 第24-25页 |
1.2 “偶像化”元素的类型与表现 | 第25-30页 |
1.2.1 “偶像化”元素的类型 | 第26页 |
1.2.2 “偶像化”元素的表现 | 第26-30页 |
1.外在视听美 | 第26-28页 |
2.内涵正义美 | 第28-29页 |
3.理想憧憬美 | 第29页 |
4.现实残酷美 | 第29-30页 |
1.3 “偶像化”元素的优势特征 | 第30-41页 |
1.3.1 普适性 | 第32-34页 |
1.3.2 浪漫性 | 第34-35页 |
1.3.3 虚拟性 | 第35-36页 |
1.3.4 痴迷性 | 第36-37页 |
1.3.5 感性欲望的非理性特征 | 第37-39页 |
1.3.6 自我实现性 | 第39-41页 |
第二章 韩剧 “偶像化”类型的符码 | 第41-67页 |
2.1 韩剧中 “偶像化”元素的创建 | 第41-57页 |
2.1.1 “偶像化”视觉元素的创建 | 第42-51页 |
1.人物 | 第42-45页 |
2.化妆造型 | 第45-47页 |
3.服饰道具 | 第47-49页 |
4.场景布局 | 第49-50页 |
5.行为与动作 | 第50-51页 |
2.1.2 “偶像化”听觉元素的创建 | 第51-53页 |
1.音乐 | 第51-53页 |
2.语言 | 第53页 |
2.1.3 “偶像化”情感元素的创建 | 第53-54页 |
1.故事情节 | 第53-54页 |
2.人物个性 | 第54页 |
2.1.4 韩国 “文化元素”的 “偶像化”转变 | 第54-57页 |
1.饮食文化元素的转变 | 第55-56页 |
2.民俗文化元素的转变 | 第56-57页 |
3.礼仪文化元素的转变 | 第57页 |
2.2 韩剧中对 “偶像化”元素的使用 | 第57-67页 |
2.2.1 创建具有 “真、善、美”色彩的 “偶像化”元素 | 第58-59页 |
2.2.2 打造轻松的 “偶像化”元素渗透传播模式 | 第59-61页 |
1.受众 “偶像化”元素身份的渗透传播模式 | 第60-61页 |
2.以 “偶像化”元素为载体的价值渗透传播模式 | 第61页 |
2.2.3 建立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 “偶像化”故事元素 | 第61-66页 |
1.迎合受众对美的追求 | 第62-63页 |
2.迎合受众对爱的渴望 | 第63-65页 |
3.迎合受众对残酷现实的共鸣与逃离心理 | 第65-66页 |
2.2.4 “偶像化”元素的多元创造——总有一款适合你 | 第66-67页 |
第三章 韩剧 “偶像化”类型的变迁与创新 | 第67-81页 |
3.1 通过人物个体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67-71页 |
3.1.1 “练习生”制度为 “偶像化”元素的推广奠定基础 | 第68-70页 |
3.1.2 时尚与媒体的搭配提升了 “偶像化”元素的传播影响力 | 第70-71页 |
3.2 通过实物、景观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71-73页 |
3.2.1 给实物赋予爱情元素 | 第71-73页 |
3.2.2 给景观赋予浪漫色彩 | 第73页 |
3.3 通过偶像跨界发展模式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73-75页 |
3.4 通过娱乐产业结构整合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75-76页 |
3.4.1 娱乐产业的整合推广 | 第75-76页 |
3.5 利用新媒介技术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76-79页 |
3.5.1 网络推广 | 第76-77页 |
3.5.2 微博转发 | 第77-79页 |
3.6 利用 “粉丝”效应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79-80页 |
3.7 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推广 “偶像化”元素 | 第80-81页 |
第四章 韩剧对中国偶像剧的启发 | 第81-88页 |
4.1 营造轻松的 “偶像化”传播环境 | 第82-83页 |
4.2 选择适合 “偶像化”元素发展的文本内容 | 第83-84页 |
4.3 开发 “低、小、平”的 “偶像化”推广思路 | 第84-85页 |
4.4 “偶像化”元素创建需细节开发 | 第85-86页 |
4.5 有目的的对 “偶像化”元素进行多价值渗透 | 第86-87页 |
4.6 “偶像化”元素要走情感路线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