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化的道家语言哲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论 | 第8-16页 |
| 第一节 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 | 第8-10页 |
| 一、“语言哲学”产生的西方背景 | 第8页 |
| 二、现代语言哲学的主要思潮 | 第8-10页 |
| 第二节 道家语言哲学与西方语言哲学的融通 | 第10-13页 |
| 第三节 研究道家语言哲学的意义 | 第13-15页 |
| 一、推进道家哲学研究 | 第13-14页 |
| 二、道家语言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道家语言哲学的时代境域 | 第16-27页 |
| 第一节 先秦各派的语言观 | 第16-22页 |
| 一、儒家的孔子“正名”思想 | 第16-17页 |
| 二、荀子的“约定俗成”思想 | 第17-18页 |
| 三、墨家的“言犹名致”思想 | 第18-20页 |
| 四、名家的“名实”思想 | 第20-21页 |
| 五、法家的“名实相持”思想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道家对语言异化的批判 | 第22-27页 |
| 一、获取名望的工具 | 第22-23页 |
| 二、作为“公器”的工具 | 第23-24页 |
| 三、沦为口舌之争的工具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道家的“诗意”言说 | 第27-40页 |
| 第一节 言意之辩 | 第27-32页 |
| 一、“言意”之辩 | 第27页 |
| 二、老子的言意观——“言不尽意” | 第27-30页 |
| 三、庄子的言意观——“得鱼忘荃”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道家独特的语言策略 | 第32-40页 |
| 一、以象言道 | 第32-35页 |
| 二、庄子的说特点 | 第35-40页 |
| 第三章 道家“静默”之音 | 第40-47页 |
| 第一节 沉默非无言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倾听非用耳 | 第41-43页 |
| 第三节 观法非看也 | 第43-47页 |
| 第四章 道家语言的生存论性质与意义 | 第47-52页 |
| 第一节 言道合一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诗思一体 | 第48-49页 |
| 第三节 道家语言观的现代价值 | 第49-52页 |
| 一、“尊道贵言”对技术语言负面意义的克服 | 第49-50页 |
| 二、对生存世界诗意家园的建构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