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导言 | 第6-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8-1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4.1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 | 第10页 |
1.4.2 贫困及贫困人口 | 第10页 |
1.4.3 脱贫模式 | 第10-11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1-19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能力”视角下的反贫困理论 | 第17-18页 |
2.2.2“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 | 第18-19页 |
3.遵义市赤水河流域概况及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和特征分析 | 第19-27页 |
3.1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概况 | 第19-2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0页 |
3.1.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页 |
3.1.4 区域文化 | 第20-22页 |
3.2 遵义市赤水河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 第22-23页 |
3.2.1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贫困现状 | 第22页 |
3.2.2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现状 | 第22-23页 |
3.3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贫困人口特征 | 第23-27页 |
3.3.1 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 第23-24页 |
3.3.2 贫困户家庭“超生”现象严重 | 第24-25页 |
3.3.3 贫困人口流动特征 | 第25-27页 |
4.当前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推广的主要脱贫模式 | 第27-34页 |
4.1“+贫困户”脱贫模式 | 第27-30页 |
4.1.1“+贫困户”模式的应用 | 第28页 |
4.1.2“+贫困户”下的县域脱贫模式 | 第28-30页 |
4.2“+扶贫”脱贫模式 | 第30-34页 |
4.2.1“医疗+扶贫” | 第31页 |
4.2.2“教育+扶贫” | 第31-32页 |
4.2.3“易地搬迁+扶贫” | 第32页 |
4.2.4“党建+扶贫” | 第32-33页 |
4.2.5“社会保障+扶贫” | 第33-34页 |
5.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工作绩效评估 | 第34-46页 |
5.1“十二五”期间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总体扶贫开发绩效分析 | 第34-38页 |
5.1.1“十二五”期间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 第34-35页 |
5.1.2“十二五”期间遵义市赤水河流域扶贫开发成效 | 第35-36页 |
5.1.3 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已经基本形成 | 第36-38页 |
5.2 当前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38-41页 |
5.2.1“+贫困户”模式取得的成效 | 第39-40页 |
5.2.2“+扶贫”取得的成效 | 第40-41页 |
5.3 当前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现有脱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5.3.1 脱贫模式之间的融合度不够,难以发挥联合效应 | 第41页 |
5.3.2 脱贫模式瞄准对象存在偏离,恐演变为“精准应付” | 第41-42页 |
5.3.3 脱贫模式与贫困人口的契合程度仍有待提高 | 第42页 |
5.3.4 脱贫模式缺乏第三方保障导致贫困户增收机制不稳定 | 第42-43页 |
5.4 新阶段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的艰巨性 | 第43-46页 |
5.4.1 地理环境因素导致赤水河流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 第43-44页 |
5.4.2 贫困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导致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面临障碍 | 第44页 |
5.4.3 致贫原因复杂导致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难度加大 | 第44-45页 |
5.4.4 收入渠道单一导致“返贫”现象严重加大了政府部门扶贫的难度 | 第45-46页 |
6.推进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的思路及模式创新 | 第46-51页 |
6.1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的思路探析 | 第46-47页 |
6.1.1 着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46页 |
6.1.2 着力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 第46-47页 |
6.1.3 着力打造“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 第47页 |
6.2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的模式创新 | 第47-48页 |
6.2.1“下山脱贫”模式创新 | 第47-48页 |
6.2.2 以“大数据”引领“大扶贫” | 第48页 |
6.3 遵义市赤水河流域农村脱贫模式的推进策略 | 第48-51页 |
6.3.1 加强人口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 第48-49页 |
6.3.2 加强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脱贫模式间的融合度 | 第49-50页 |
6.3.3 持续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模式与贫困人口的契合程度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