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2-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16-2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金融结构理论 | 第16-17页 |
2.1.2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 第17-18页 |
2.1.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8页 |
2.2 概念界定及辨析 | 第18-22页 |
2.2.1 普惠金融 | 第18-19页 |
2.2.2 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 | 第19页 |
2.2.3 微型金融与普惠金融 | 第19-20页 |
2.2.4 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 | 第20页 |
2.2.5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普惠金融发展意义及历程 | 第22-25页 |
3.1 对传统金融的反思 | 第22-23页 |
3.2 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 | 第23页 |
3.3 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 第23-25页 |
3.3.1 公益性小额信贷 | 第23-24页 |
3.3.2 发展性微型金融 | 第24页 |
3.3.3 综合性普惠金融 | 第24页 |
3.3.4 创新性普惠金融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体系构建 | 第25-31页 |
4.1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评价维度 | 第25-26页 |
4.1.1 供给方评价维度 | 第25页 |
4.1.2 需求方评价维度 | 第25-26页 |
4.2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4.2.1 供给方评价维度的指标选取 | 第26页 |
4.2.2 需求方评价维度的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4.3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27-28页 |
4.4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指数构建 | 第28-29页 |
4.5 数据来源及其数据说明 | 第29-31页 |
第五章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 | 第31-41页 |
5.1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纵向评价 | 第31-35页 |
5.1.1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纵向评价指标计算 | 第31页 |
5.1.2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纵向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31-32页 |
5.1.3 西部地区纵向评价的普惠金融指数计算 | 第32-34页 |
5.1.4 主要结论 | 第34-35页 |
5.2 西部地区省际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横向评价 | 第35-41页 |
5.2.1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横向评价指标计算 | 第35-36页 |
5.2.2 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横向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36-37页 |
5.2.3 西部地区横向评价的普惠金融指数计算 | 第37-39页 |
5.2.4 主要结论 | 第39-41页 |
第六章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比较及差异因素分析 | 第41-54页 |
6.1 中、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 | 第41-48页 |
6.1.1 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 | 第41-43页 |
6.1.2 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 | 第43-45页 |
6.1.3 主要结论 | 第45-48页 |
6.2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区域比较 | 第48-50页 |
6.2.1 指数平均化 | 第48-49页 |
6.2.2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6.3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差异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6.3.1 供给维度的差异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6.3.2 需求维度的差异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7.2 促进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表 | 第58-6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