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花园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屋顶花园的历史与发展 | 第19-30页 |
2.1 屋顶花园的起源 | 第19-21页 |
2.2 屋顶花园的发展 | 第21-23页 |
2.2.1 现代屋顶花园的缘起 | 第21-22页 |
2.2.2 现代屋顶花园的发展 | 第22-23页 |
2.3 屋顶花园的作用 | 第23-29页 |
2.3.1 改善城市环境 | 第23-25页 |
2.3.2 提高建筑性能 | 第25-28页 |
2.3.3 经济效益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屋顶花园的主要类型分析 | 第30-42页 |
3.1 按建筑空间分布分类 | 第30-33页 |
3.1.1 主体建筑屋顶 | 第30-31页 |
3.1.2 裙楼屋顶 | 第31-32页 |
3.1.3 地下建筑屋顶 | 第32页 |
3.1.4 阳台和露台 | 第32页 |
3.1.5 内部中庭 | 第32-33页 |
3.2 按空间开敞程度分类 | 第33-35页 |
3.2.1 开敞式屋顶花园 | 第33-34页 |
3.2.2 半开敞式屋顶花园 | 第34页 |
3.2.3 半封闭式屋顶花园 | 第34-35页 |
3.2.4 全封闭型屋顶花园 | 第35页 |
3.3 按使用功能分类 | 第35-38页 |
3.3.1 公共型屋顶花园 | 第35页 |
3.3.2 赢利型屋顶花园 | 第35-36页 |
3.3.3 家庭型屋顶花园 | 第36页 |
3.3.4 绿化、科研型的屋顶花园 | 第36-37页 |
3.3.5 观赏型屋顶花园 | 第37-38页 |
3.4 按绿化方式分类 | 第38-39页 |
3.4.1 拓展型绿化屋顶花园 | 第38页 |
3.4.2 半密集型绿化屋顶花园 | 第38-39页 |
3.4.3 密集型绿化屋顶花园 | 第39页 |
3.5 按景观风格分类 | 第39-41页 |
3.5.1 简单风格屋顶花园 | 第39-40页 |
3.5.2 组合风格屋顶花园 | 第40页 |
3.5.3 古典园林风格屋顶花园 | 第40-41页 |
3.5.4 现代园林风格屋顶花园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屋顶花园设计的影响因素和现存问题 | 第42-50页 |
4.1 影响屋顶花园设计的宏观因素 | 第42-43页 |
4.1.1 自然因素 | 第42页 |
4.1.2 社会因素 | 第42-43页 |
4.2 影响屋顶花园设计的微观因素 | 第43-45页 |
4.2.1 建筑空间 | 第43-44页 |
4.2.2 建筑结构 | 第44页 |
4.2.3 植物配置 | 第44-45页 |
4.3 国内屋顶花园设计的现存问题 | 第45-49页 |
4.3.1 操作程序不规范 | 第45-47页 |
4.3.2 设计定位不清晰 | 第47页 |
4.3.3 空间组织形式单一 | 第47-48页 |
4.3.4 景观设计手法零乱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屋顶花园设计策略研究 | 第50-68页 |
5.1 屋顶花园的设计理念 | 第50-52页 |
5.1.1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 第50页 |
5.1.2 适宜性生态设计理念 | 第50-52页 |
5.2 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5.2.1 统筹化设计 | 第52-53页 |
5.2.2 系统化设计 | 第53页 |
5.3 屋顶花园的设计方法 | 第53-64页 |
5.3.1 空间设计方法 | 第53-56页 |
5.3.2 生态设计方法 | 第56-60页 |
5.3.3 形态设计方法 | 第60-62页 |
5.3.4 景观设计方法 | 第62-64页 |
5.4 相关的技术手段 | 第64-67页 |
5.4.1 建筑结构 | 第64-65页 |
5.4.2 植物配置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1 北京市屋顶绿化规范中相关内容 | 第73-87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