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6-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2.1 材料 | 第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8页 |
2.1.2 主要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8页 |
2.2 方法 | 第8-9页 |
2.2.1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 第8-9页 |
2.2.2 组织染色 | 第9页 |
2.2.3 组织观察及结果处理 | 第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20页 |
3.1 临床症状与组织病理变化 | 第9-10页 |
3.1.1 临床症状 | 第9页 |
3.1.2 眼观变化 | 第9-10页 |
3.1.3 镜下变化 | 第10页 |
3.2 糖原 | 第10-12页 |
3.3 琥珀酸脱氢酶(SDH) | 第12-15页 |
3.4 酸性磷酸酶(ACP) | 第15-17页 |
3.5 葡萄糖-6-磷酸酶(G-6-P) | 第17-18页 |
3.6 碱性磷酸酶(ALP) | 第18-20页 |
3.7 三磷酸腺苷酶(ATPase) | 第20页 |
4 讨论 | 第20-26页 |
4.1 关于大白鼠实验性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4.2 脾虚证时糖原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4.3 脾虚证时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变化 | 第22-23页 |
4.4 脾虚证时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 | 第23页 |
4.5 脾虚证时葡萄糖-6-磷酸酶(G-6-P)的变化 | 第23-24页 |
4.6 脾虚证时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 | 第24页 |
4.7 肝脏、十二指肠及肌肉ATP酶(ATPase)的变化 | 第24-25页 |
4.8 四君子汤对脾虚证的治疗及意义 | 第25-26页 |
4.9 酶与病理组织学变化相关性 | 第26页 |
5 结论 | 第26-2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7 英文摘要 | 第29页 |
8 文献综述 | 第30-42页 |
9 附图说明 | 第42-44页 |
10 附图 | 第44-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