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聚苯胺的概述第9-14页
        1.1.1 苯胺的分子结构第9页
        1.1.2 聚苯胺的掺杂及掺杂机理第9-11页
        1.1.3 聚苯胺的导电及导电机理第11-12页
        1.1.4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第12页
        1.1.5 聚苯胺的应用前景第12-14页
    1.2 石墨烯的概述第14-17页
        1.2.1 石墨烯的结构第14-15页
        1.2.2 石墨烯和石墨烯氧化物的制备第15-17页
    1.3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第17-20页
        1.3.1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方式第17-18页
        1.3.2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第18-19页
        1.3.3 复合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3.1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0页
            1.3.3.2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第20页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案第20-22页
第2章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及储电性能的研究第22-40页
    2.1 引言第22-23页
    2.2 实验部分第23-25页
        2.2.1 实验试剂第23页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3-24页
        2.2.3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第24-25页
            2.2.3.1 改变苯胺单体的浓度进行电化学合成第24页
            2.2.3.2 改变高氯酸的浓度进行电化学合成第24页
            2.2.3.3 改变扫描圈数进行电化学合成第24页
            2.2.3.4 改变电解质溶液进行电化学合成第24-25页
        2.2.4 聚苯胺电化学测试第25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25-38页
        2.3.1 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分析第26-28页
            2.3.1.1 聚苯胺的扫描电镜分析(SEM)第26-27页
            2.3.1.2 聚苯胺的透射电镜分析(TEM)第27-28页
        2.3.2 不同条件下合成聚苯胺的电化学分析第28-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3章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40-51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石墨烯及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1-43页
        3.2.1 实验部分第41页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41-42页
        3.2.3 石墨烯的制备第42-43页
            3.2.3.1 石墨烯氧化物的制备第42页
            3.2.3.2 石墨烯的制备第42-43页
        3.2.4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0页
        3.3.1 石墨烯的选择第43-44页
        3.3.2 电化学合成聚苯胺及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第44-45页
        3.3.3 石墨烯氧化物、石墨烯、聚苯胺及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5-47页
        3.3.4 石墨烯、聚苯胺及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图第47-48页
        3.3.5 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物、聚苯胺及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图第48-49页
        3.3.6 石墨烯和复合材料的透射电镜图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51-66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4.2.1 实验试剂第51-52页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52页
        4.2.3 电化学测试第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65页
        4.3.1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图第52-54页
        4.3.2 聚苯胺和复合材料的在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图第54-56页
        4.3.3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恒电流充放电曲线图第56-61页
        4.3.4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电化学阻抗谱图第61-63页
        4.3.5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稳定性检测第63-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结论第66-68页
    5.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5.2 创新点及意义第67页
    5.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登矿“三软”煤层综放开采沿空留巷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