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黑木耳—环糊精超微粉体及制剂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 黑木耳的特点、有效成分、生理作用以及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第12-17页
        1.1 黑木耳的特点第12页
        1.2 黑木耳的有效成分第12-13页
            1.2.1 黑木耳多糖第12-13页
            1.2.2 蛋白质与氨基酸第13页
            1.2.3 微量元素第13页
            1.2.4 腺苷第13页
            1.2.5 维生素类第13页
            1.2.6 其他成分第13页
        1.3 黑木耳的生理作用第13-16页
            1.3.1 调节机体免疫力作用第14页
            1.3.2 降血脂作用第14页
            1.3.3 抗血栓作用第14-15页
            1.3.4 降血糖作用第15页
            1.3.5 抗肿瘤作用第15页
            1.3.6 抗氧化剂抗衰老作用第15-16页
            1.3.7 其他作用第16页
        1.4 黑木耳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第16-17页
    2 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2.1 超微粉碎的原理第17-18页
        2.2 超微粉碎的特点第18-19页
            2.2.1 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第18页
            2.2.2 有利于保留有效成分第18页
            2.2.3 粉末分布均匀,便于制剂应用第18页
            2.2.4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18-19页
            2.2.5 易于成型,便于应用第19页
        2.3 超微粉碎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第19-20页
            2.3.1 多糖第19页
            2.3.2 蛋白质及氨基酸第19-20页
            2.3.3 黄酮类第20页
            2.3.4 多酚第20页
            2.3.5 其他第20页
    3 环糊精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3.1 环糊精的概述第20-21页
        3.2 环糊精包合技术第21-22页
        3.3 包合常数测定方法第22-23页
            3.3.1 吸收光谱法第22页
            3.3.2 相溶解度法第22-23页
            3.3.3 核磁共振滴定法第23页
        3.4 包合作用的鉴定方法第23-24页
            3.4.1 热分析法第23-24页
            3.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24页
            3.4.3 核磁共振光谱法第24页
        3.5 环糊精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第24-26页
            3.5.1 对难溶成分的增溶作用第24页
            3.5.2 增强有效成分稳定性第24-25页
            3.5.3 改善产品工艺和品质第25页
            3.5.4 排除异味,改善口感第25-26页
第二章 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1 设计思想第26-27页
    2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三章 实验研究第28-52页
    1 实验方法第28-36页
        1.1 黑木耳粉的制备第28页
            1.1.1 材料与仪器第28页
            1.1.2 黑木耳粉的制备第28页
        1.2 紫外法研究第28-29页
            1.2.1 材料与仪器第28页
            1.2.2 包合可能性研究第28页
            1.2.3 黑木耳多种有效成分表观包合常数的测定第28-29页
        1.3 超微粉体的制备第29页
            1.3.1 材料与仪器第29页
            1.3.2 高剪切力混合法第29页
        1.4 超微粉碎及包合作用的鉴定第29-30页
            1.4.1 材料与仪器第29页
            1.4.2 差示热分析第29-30页
        1.5 增溶作用研究第30-32页
            1.5.1 多糖增溶作用研究第30页
                1.5.1.1 材料与仪器第30页
                1.5.1.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0页
                1.5.1.3 多糖溶解度测定第30页
            1.5.2 蛋白增溶作用研究第30-31页
                1.5.2.1 材料与仪器第30-31页
                1.5.2.2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1页
                1.5.2.3 蛋白溶解度测定第31页
            1.5.3 铁元素增溶作用研究第31-32页
                1.5.3.1 材料与仪器第31页
                1.5.3.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1页
                1.5.3.3 铁元素溶解度测定第31-32页
        1.6 蛋白稳定性研究第32页
            1.6.1 材料与仪器第32页
            1.6.2 蛋白稳定性试验第32页
        1.7 β-CD对溶液性质的影响研究第32-34页
            1.7.1 材料与仪器第32页
            1.7.2 样品的制备第32-33页
            1.7.3 β -CD对分散性、澄清度的影响第33页
            1.7.4 溶液粘度及黑木耳多糖溶解度的测定第33-34页
                1.7.4.1 粘度测定第33页
                1.7.4.2 β -CD对黑木耳多糖溶解度的影响第33页
                1.7.4.3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第33-34页
        1.8 制剂研究第34-36页
            1.8.1 材料与仪器第34页
            1.8.2 颗粒剂的制备第34页
            1.8.3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第34-35页
                1.8.3.1 颗粒硬度第34页
                1.8.3.2 粒度均匀性第34页
                1.8.3.3 吸湿性第34-35页
                1.8.3.4 流动性第35页
                1.8.3.5 混悬性及口感考查第35页
                1.8.3.6 重金属检测第35页
                1.8.3.7 抗霉变能力研究第35页
            1.8.4 片剂的制备第35页
            1.8.5 片剂制备流程第35-36页
            1.8.6 片剂的质量检查第36页
                1.8.6.1 外观检查第36页
                1.8.6.2 片重差异检查第36页
                1.8.6.3 片剂硬度检查第36页
                1.8.6.4 崩解时限及分散性测定第36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6-50页
        2.1 黑木耳粉的制备第36-37页
            2.1.1 黑木耳粉的制备第36页
            2.1.2 讨论第36-37页
        2.2 紫外法研究第37-38页
            2.2.1 包合可能性第37页
            2.2.2 黑木耳多种有效成分表观包合常数的测定第37页
            2.2.3 讨论第37-38页
        2.3 超微粉体的制备第38页
            2.3.1 超微粉体的制备第38页
                2.3.1.1 高剪切力混合法第38页
            2.3.2 讨论第38页
        2.4 超微粉碎及包合作用的鉴定第38-39页
            2.4.1 差示热分析第38-39页
                2.4.1.1 超微粉碎作用的鉴定第38页
                2.4.1.2 包合作用的鉴定第38-39页
            2.4.2 讨论第39页
        2.5 增溶作用研究第39-43页
            2.5.1 多糖增溶作用研究第39-41页
                2.5.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9-40页
                2.5.1.2 多糖增溶试验结果第40-41页
                2.5.1.3 讨论第41页
            2.5.2 蛋白增溶作用研究第41-42页
                2.5.2.1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1页
                2.5.2.2 蛋白增溶试验结果第41-42页
                2.5.2.3 讨论第42页
            2.5.3 铁元素增溶作用研究第42-43页
                2.5.3.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2页
                2.5.3.2 试验结果第42-43页
                2.5.3.3 讨论第43页
        2.6 蛋白稳定性研究第43-44页
            2.6.1 蛋白稳定性试验第43页
            2.6.2 试验结果第43-44页
            2.6.3 讨论第44页
        2.7 β -CD对溶液性质的影响研究第44-47页
            2.7.1 β-CD对分散性、澄清度的影响第44页
            2.7.2 溶液粘度及黑木耳多糖溶解度的测定第44-45页
            2.7.3 ITC谱第45-46页
            2.7.4 讨论第46-47页
        2.8 制剂研究第47-50页
            2.8.1 颗粒剂的制备第47页
            2.8.2 颗粒剂的质量检查第47-49页
                2.8.2.1 颗粒硬度第47页
                2.8.2.2 粒度均匀性第47-48页
                2.8.2.3 吸湿性第48页
                2.8.2.4 流动性第48页
                2.8.2.5 混悬性及口感考查第48-49页
                2.8.2.6 重金属测定结果第49页
                2.8.2.7 抗霉变试验第49页
            2.8.3 片剂的制备第49-50页
                2.8.3.1 黑木耳片制剂处方第49-50页
            2.8.4 片剂的质量检查第50页
                2.8.4.1 外观检查第50页
                2.8.4.2 片重差异检查第50页
                2.8.4.3 片剂硬度检查第50页
                2.8.4.4 崩解时限及分散性测定第50页
            2.8.5 讨论第50页
    3 小结第50-52页
附图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加氢裂解C9重芳烃中提取茚满的研究
下一篇:蛹虫草包合及微胶囊制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