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美国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德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韩国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4.1 创新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原则 | 第15-1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页 |
2.2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2.1 经济适用房 | 第16页 |
2.2.2 廉租房 | 第16页 |
2.2.3 公共租赁房 | 第16页 |
2.2.4 限价房 | 第16页 |
2.3 基本原则 | 第16-18页 |
2.3.1 目标合理,标准适度 | 第16-17页 |
2.3.2 因地制宜,统筹协调 | 第17页 |
2.3.3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 第17页 |
2.3.4 政府主导,创新机制 | 第17-18页 |
3 W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成效及特点 | 第18-23页 |
3.1 W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概况 | 第18-20页 |
3.1.1 保障对象逐渐扩大 | 第19页 |
3.1.2 规划编制逐步修编 | 第19页 |
3.1.3 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 第19-20页 |
3.2 工作成效 | 第20-21页 |
3.2.1 居民受益面大幅提升 | 第20页 |
3.2.2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第20页 |
3.2.3 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 第20页 |
3.2.4 城镇新增人口的住房困难得到缓解 | 第20-21页 |
3.2.5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 第21页 |
3.2.6 住房供需结构得到改善 | 第21页 |
3.3 工作特点 | 第21-23页 |
3.3.1 准入管理人性化 | 第21-22页 |
3.3.2 分配管理逐步规范化 | 第22页 |
3.3.3 后续管理初步制度化 | 第22-23页 |
4 W市城镇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4.1.1 开工仓促,后期隐患大 | 第23页 |
4.1.2 后续建设资金缺口大 | 第23页 |
4.1.3 信贷优惠政策支持不足 | 第23-24页 |
4.1.4 统筹协调难 | 第24页 |
4.1.5 准入审核难 | 第24页 |
4.1.6 形成合力难 | 第24-25页 |
4.1.7 后续管理难 | 第25页 |
4.1.8 物业管理问题突出 | 第25页 |
4.2 可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 第25-28页 |
4.2.1 香港经验 | 第26页 |
4.2.2 美国经验 | 第26-27页 |
4.2.3 新加坡经验 | 第27-28页 |
5 完善W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28-36页 |
5.1 摸清情况,科学规划 | 第28页 |
5.1.1 摸清情况 | 第28页 |
5.1.2 科学规划 | 第28页 |
5.2 突出重点,多元建设 | 第28-29页 |
5.2.1 突出重点 | 第28-29页 |
5.2.2 多元建设 | 第29页 |
5.3 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 第29页 |
5.3.1 完善准入机制 | 第29页 |
5.3.2 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 第29页 |
5.4 强化保障,协力推进 | 第29-31页 |
5.4.1 要强化组织保障 | 第29页 |
5.4.2 要强化资金保障 | 第29-30页 |
5.4.3 要强化土地保障 | 第30-31页 |
5.5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构 | 第31页 |
5.5.1 加强组织领导 | 第31页 |
5.5.2 完善工作机构 | 第31页 |
5.5.3 明确考核任务 | 第31页 |
5.6 规划调整,修编规划 | 第31-32页 |
5.7 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种建设模式 | 第32页 |
5.7.1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 第32页 |
5.7.2 加强信贷支持 | 第32页 |
5.7.3 落实税费减免政策 | 第32页 |
5.8 重视项目决策和规划设计,强化工程质量监管 | 第32-33页 |
5.8.1 重视项目决策和规划设计 | 第32页 |
5.8.2 强化工程质量监管 | 第32-33页 |
5.9 推进阳光工程,强化后续管理 | 第33-36页 |
5.9.1 通过七公开,实行“阳光工程” | 第33-34页 |
5.9.2 切实加强“阳光工程”的监督检查 | 第34页 |
5.9.3 强化后续管理 | 第34页 |
5.9.4 建立住房保障工作康政风险防范体系 | 第34页 |
5.9.5 增强保障性住房工作社会参与度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