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3.1 高速公路与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研究 | 第17页 |
1.3.2 不同类型匝道基本路段的通行能力研究 | 第17-18页 |
1.3.3 基于交通流理论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 | 第18页 |
1.3.4 基于交织区理论的集散车道设置条件研究 | 第18页 |
1.3.5 建立一套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1.4.1 数学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4.2 概率论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4.3 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匝道通行能力研究 | 第21-44页 |
2.1 概述 | 第21-24页 |
2.1.1 互通式立交区域划分 | 第21-22页 |
2.1.2 匝道通行能力的定义及类型划分 | 第22-24页 |
2.2 匝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2.2.1 高速公路与匝道连接处匝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2.2 匝道基本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6-30页 |
2.3 匝道的通行能力 | 第30-43页 |
2.3.1 匝道车流运行特性 | 第30-34页 |
2.3.2 匝道基本路段的通行能力确定 | 第34-35页 |
2.3.3 高速公路与匝道连接端部的匝道通行能力确定 | 第35-41页 |
2.3.4 不同类型匝道适应的通行能力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 | 第44-59页 |
3.1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44-45页 |
3.1.1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的概念 | 第44-45页 |
3.1.2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的意义 | 第45页 |
3.2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3.3 互通式立交净距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3.3.1 交通流密度 | 第46-47页 |
3.3.2 匝道的几何布置 | 第47页 |
3.3.3 分流区、合流区的交通流特性 | 第47页 |
3.3.4 交织区的交通流特性 | 第47-48页 |
3.3.5 交通标志的布置 | 第48页 |
3.3.6 驾驶舒适性要求 | 第48页 |
3.3.7 经济和环境景观因素 | 第48页 |
3.4 基于 VISSIM 仿真技术的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 | 第48-51页 |
3.4.1 VISSIM 仿真技术概述 | 第48-49页 |
3.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49页 |
3.4.3 基本数据的设定 | 第49-50页 |
3.4.4 VISSIM 参数标定 | 第50-51页 |
3.5 以辅助车道相连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 | 第51-58页 |
3.5.1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1-52页 |
3.5.2 一般互通与一般互通相连交织区(A 类交织区)最小净距 | 第52-55页 |
3.5.3 一般互通与枢纽互通相连交织区(B 类交织区)最小净距 | 第55-57页 |
3.5.4 两类交织区仿真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集散车道的设置条件 | 第59-82页 |
4.1 集散车道的定义及设置目的 | 第59-60页 |
4.1.1 集散车道定义 | 第59-60页 |
4.1.2 集散车道设置目的 | 第60页 |
4.2 集散车道设置条件的研究思路 | 第60-61页 |
4.3 集散车道设置的关键因素 | 第61-63页 |
4.3.1 交织区长度 | 第61-62页 |
4.3.2 交通量 | 第62-63页 |
4.4 基于交织区理论的集散车道设置条件研究 | 第63-79页 |
4.4.1 交织区 | 第63-64页 |
4.4.2 交织区长度影响因素 | 第64-70页 |
4.4.3 集散车道的设置对交织区长度的要求 | 第70-77页 |
4.4.4 集散车道的设置条件 | 第77-79页 |
4.5 基于 VISSIM 仿真验证 | 第79-81页 |
4.5.1 研究对象及主要的评价指标 | 第79-80页 |
4.5.2 交织区的交通冲突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0-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评价 | 第82-110页 |
5.1 研究意义 | 第82页 |
5.2 研究思路 | 第82页 |
5.3 互通式立交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5.3.1 道路使用者 | 第82-83页 |
5.3.2 立交间距 | 第83页 |
5.3.3 立交型式 | 第83页 |
5.3.4 匝道几何线形 | 第83页 |
5.3.5 匝道的出、入口 | 第83页 |
5.3.6 变速车道 | 第83-84页 |
5.3.7 匝道的视距 | 第84页 |
5.3.8 匝道的设计速度 | 第84页 |
5.3.9 交通控制 | 第84页 |
5.4 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性评价 | 第84-109页 |
5.4.1 互通式立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84-85页 |
5.4.2 立交位置、间距及形式 | 第85-88页 |
5.4.3 匝道几何线形 | 第88-96页 |
5.4.4 立交出、入口 | 第96-98页 |
5.4.5 变速车道 | 第98-104页 |
5.4.6 立交内视距 | 第104-107页 |
5.4.7 交通工程设施评价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0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