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公司机会理论基本问题 | 第11-21页 |
一、公司机会理论的界定 | 第11页 |
二、公司机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第11-14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机会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二) 公司机会规则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引入情况 | 第13-14页 |
三、公司机会规则之法理基础 | 第14-17页 |
(一) 公司机会的法律性质 | 第14-16页 |
(二) 董事对公司的忠实义务 | 第16-17页 |
四、与自我交易限制、竞业限制规则的辨析 | 第17-21页 |
(一) 自我交易限制规则 | 第18-19页 |
(二) 竞业限制规则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21-33页 |
一、英国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21-24页 |
(一) “不冲突”规则 | 第21-22页 |
(二) “不争利”规则 | 第22-24页 |
二、美国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24-30页 |
(一) “利益与期待利益”标准 | 第24-25页 |
(二) “经营范围”标准 | 第25-27页 |
(三) “公平性”标准 | 第27页 |
(四) 两步分析法 | 第27-28页 |
(五) 美国法律研究院的认定标准 | 第28-29页 |
(六) 不同公司,不同标准 | 第29-30页 |
三、关于构建我国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评析与思考 | 第30-33页 |
(一) 国内学界关于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探讨 | 第30页 |
(二) 本文关于构建我国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思考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董事利用公司机会的抗辩事由 | 第33-40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董事利用公司机会的抗辩事由 | 第33-36页 |
(一) 股东大会(或股东会)同意董事利用的公司机会 | 第33-34页 |
(二) 公司拒绝利用或放弃的机会 | 第34页 |
(三) 公司无力利用的机会 | 第34-36页 |
(四) 关于利用个人能力获取机会的抗辩 | 第36页 |
二、国内学理关于董事利用公司机会抗辩事由的探讨 | 第36-37页 |
三、关于董事利用公司机会抗辩事由的思考 | 第37-39页 |
四、关于“契约模型”理论与董事忠实义务的再思考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篡夺公司机会的民事法律责任 | 第40-45页 |
一、篡夺公司机会的法律后果 | 第40-41页 |
(一) 对外法律后果 | 第40页 |
(二) 对内法律后果 | 第40-41页 |
二、篡夺公司机会民事责任的定性 | 第41-42页 |
三、篡夺公司机会的救济方式 | 第42-45页 |
(一) 归入权 | 第42-44页 |
(二) 损害赔偿责任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公司机会规则的制度完善 | 第45-50页 |
一、关于公司机会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5页 |
二、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制度完善 | 第45-46页 |
三、正当利用公司机会的具体情形 | 第46-48页 |
(一)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合理利用公司机会的情形 | 第47-48页 |
(二) 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专职董事正当利用公司机会的情形 | 第48页 |
(三)独立董事正当利用公司机会的情形 | 第48页 |
四、篡夺公司机会的法律责任及其救济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