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私募基金概述 | 第7-12页 |
1.1 私募基金的内涵 | 第7-8页 |
1.2 私募基金的基本特征 | 第8-11页 |
1.2.1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制度结构的比较 | 第8-9页 |
1.2.2 私募基金风险性分析 | 第9-11页 |
1.3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2 我国私募基金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市场效应 | 第12-28页 |
2.1 我国私募基金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12-24页 |
2.1.1 融资渠道多涉及灰色甚至违规资金 | 第12-17页 |
2.1.2 庄家行为与获取无风险收益并存的操作模式 | 第17-20页 |
2.1.3 附有保底收益的收益分配合同 | 第20-21页 |
2.1.4 拥有一定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 第21-22页 |
2.1.5 随市场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创新 | 第22-24页 |
2.2 我国私募基金行为的市场效应 | 第24-28页 |
2.2.1 市场冲击效应 | 第24-25页 |
2.2.2 风险放大效应 | 第25-26页 |
2.2.3 制度示范效应 | 第26-27页 |
2.2.4 金融创新效应 | 第27-28页 |
3 私募基金行为选择的制度根源 | 第28-36页 |
3.1 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分析 | 第28-30页 |
3.1.1 投资者结构使坐庄成为私募基金的理性选择 | 第28-29页 |
3.1.2 股权结构限制了获利模式的多样化 | 第29-30页 |
3.2 证券发行交易制度分析 | 第30-34页 |
3.2.1 发行额度限制导致上市公司质量较低 | 第30-32页 |
3.2.2 卖空机制的缺失造成了投资策略的同质化和单一化 | 第32-33页 |
3.2.3 现有大宗交易制度难以发挥作用 | 第33-34页 |
3.3 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分析 | 第34-36页 |
3.3.1 监管当局的目标多元化与两难境地 | 第34-35页 |
3.3.2 缺少针对私募基金的具体制度安排 | 第35-36页 |
4 完善政府对私募基金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36-39页 |
4.1 保持政府主导制度供给与市场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动态一致 | 第36-37页 |
4.2 积极促进市场环境的改善创造有利于诱致性变迁的市场环境 | 第37页 |
4.3 加强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力度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