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交往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13页
        一、理论意义第13页
        二、现实意义第13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3-18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8-19页
        一、研究思路第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页
        三、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网络交往概述第19-30页
    第一节 网络交往的涵义第19-22页
        一、网络交往的相关概念第19页
        二、网络交往的内涵第19-21页
        三、网络交往的社会功能第21-22页
    第二节 网络交往的结构第22-24页
        一、构建网络交往结构的意义第22页
        二、网络交往结构要素第22-24页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结构特点第24页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交往结构分析第24-30页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结构主体受到深刻影响第25-26页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结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第26-27页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结构介体扮演重要角色第27-28页
        四、大学生网络交往结构环体渗透现实环境第28-30页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交往相关调查分析第30-47页
    第一节 问卷调查说明第30-31页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1-41页
        一、主体认知和心理问题第31-35页
        二、网络交往行为失范问题第35-38页
        三、道德约束和文化冲突问题第38-40页
        四、法律规范的相关问题第40-41页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交往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第41-47页
        一、主体原因: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缺乏第41-43页
        二、客体原因:交往对象起到的负作用第43-44页
        三、介体原因:新媒体工具的过度风靡第44-45页
        四、环体原因:网络特有的负面影响力第45-47页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交往教育策略第47-65页
    第一节 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提升网络交往能力第47-50页
        一、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元认知能力第47-48页
        二、提高自我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自律能力第48-49页
        三、在现实人际交往和网络交往之间找到平衡点第49-50页
    第二节 完善网络教育措施,优化校园网络环境第50-56页
        一、完善教育课程,开展教育活动第51-53页
        二、注重教育创新,形成教育体系第53-54页
        三、加强素养教育,融入日常工作第54-56页
    第三节 增强互动教育效果,深化网络交往关系第56-61页
        一、现实互动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第56-57页
        二、通过情感教育实现相互理解第57-59页
        三、双方共同提升网络交往能力第59-61页
    第四节 优化合力教育体系,拓展网络交往功能第61-65页
        一、“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第61-62页
        二、课程交叉形成合力第62-63页
        三、多主体间形成合力第63-65页
结束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录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博弈机理和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南京创业项目的典型案例和数据
下一篇:印度早期城市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