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1.3.2 归纳总结的方法 | 第10-11页 |
1.3.3 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2章 概述 | 第12-15页 |
2.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定义和理解 | 第12-13页 |
2.1.1 非法证据的定义和理解 | 第12-13页 |
2.1.2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 | 第13页 |
2.2 非法证据排除的价值基础与司法理念 | 第13-15页 |
2.2.1 保障人权 | 第13-14页 |
2.2.2 保障程序正当 | 第14-15页 |
第3章 域外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考察 | 第15-19页 |
3.1 英美法系非法证据排除 | 第15-16页 |
3.1.1 英国 | 第15页 |
3.1.2 美国 | 第15-16页 |
3.2 大陆法系非法证据排除 | 第16-17页 |
3.2.1 德国 | 第16页 |
3.2.2 日本 | 第16-17页 |
3.3 两大法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比较 | 第17-19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治现状 | 第19-26页 |
4.1 立法层面:法律规范的起点 | 第19-21页 |
4.1.1 相关立法、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19-20页 |
4.1.2 我国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立法的分析 | 第20-21页 |
4.2 司法层面:非法证据排除的归宿 | 第21-23页 |
4.2.1 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现状 | 第21-22页 |
4.2.2 对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践现状的分析 | 第22-23页 |
4.3 我国与外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比较 | 第23-24页 |
4.3.1 关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 | 第23-24页 |
4.3.2 关于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 | 第24页 |
4.4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存在困境 | 第24-26页 |
4.4.1 我国“非法证据”界定不清 | 第24-25页 |
4.4.2 受配合制约原则的影响,使排非存在困难 | 第25-26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想 | 第26-37页 |
5.1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新理念:依法治国 | 第26-27页 |
5.1.1 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依法治国新要求 | 第26页 |
5.1.2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 第26-27页 |
5.2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完善 | 第27-32页 |
5.2.1 立法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5.2.2 明确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 | 第28-29页 |
5.2.3 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分配 | 第29页 |
5.2.4 明确设立沉默权制度 | 第29-30页 |
5.2.5 细化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 | 第30-32页 |
5.3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意见 | 第32-37页 |
5.3.1 建立对非法取证侦查人员的处罚机制 | 第32页 |
5.3.2 建立刑事侦查律师在场制度 | 第32-33页 |
5.3.3 强化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第33-34页 |
5.3.4 设立证据能力庭前审查程序 | 第34页 |
5.3.5 建立身体检查及讯问现场录音、录像制度 | 第34-35页 |
5.3.6 完善对刑事被侵权人的救济机制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