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化学基础理论论文--煤的热解与转化论文

高有机硫焦煤与高挥发分烟煤共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行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说明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第12-2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3页
    1.2 高硫焦煤和高挥发分配煤联合使用的意义第13-16页
        1.2.1 燃料混合利用的研究第13-14页
        1.2.2 燃料混合转化的效果第14页
        1.2.3 煤与煤的混合利用第14-15页
        1.2.4 煤与生物质的混合利用第15-16页
    1.3 煤中硫的赋存特点以及迁移规律第16-21页
        1.3.1 煤中硫的赋存形态第16-17页
        1.3.2 煤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与转化第17-18页
        1.3.3 煤种的特性对硫迁移的影响第18-19页
        1.3.4 热解反应的条件对硫迁移的影响第19-21页
    1.4 高硫煤利用之前的预脱硫技术第21-23页
        1.4.1 物理脱硫第21-22页
        1.4.2 化学脱硫第22页
        1.4.3 生物脱硫第22-23页
    1.5 课题的提出以及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4-34页
    2.1 实验样品的选择第24-25页
    2.2 实验装置及操作第25-27页
        2.2.1 程序升温热解第25-27页
        2.2.2 快速热解实验第27页
    2.3 分析仪器及原理第27-29页
        2.3.1 质谱仪第27-28页
        2.3.2 气相色谱仪第28-29页
        2.3.3 碳硫分析仪第29页
    2.4 煤样的表征第29-34页
        2.4.1 实验用煤的热重分析第29-31页
        2.4.2 实验用煤的XPS分析第31-34页
第三章 两种煤在程序升温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相互影响及解析第34-48页
    3.1 Coal A和Coal B程序升温共热解实验第34-41页
        3.1.1 程序升温共热解过程对总挥发分和焦油产率的影响第34页
        3.1.2 程序升温共热解过程对含氢气体释放的影响第34-37页
        3.1.3 程序升温共热解过程对含氧气体释放的影响第37-40页
        3.1.4 程序升温共热解过程中硫在气相和固相中的分布第40-41页
    3.2 Coal A与Coal B程序升温共热解过程的解析实验第41-44页
        3.2.1 两种煤程序升温共热解解析实验中气体硫含量的分析第41-42页
        3.2.2 两种煤程序升温共热解解析实验中固体硫含量的分析第42-44页
    3.3 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与转化的XPS分析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8页
第四章 两种煤在快速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相互影响及解析第48-60页
    4.1 Coal A和Coal B在快速升温热解过程中对产物分布的影响第48-55页
        4.1.1 快速升温共热解过程对总挥发分和焦油产率的影响第48-49页
        4.1.2 快速升温共热解过程中温度对含氢气体释放的影响第49页
        4.1.3 快速升温共热解过程中温度对含氧气体释放的影响第49-52页
        4.1.4 快速升温600℃气体释放的趋势第52-53页
        4.1.5 快速升温共热解过程对产物中硫分布的影响第53-55页
    4.2 Coal A和Coal B及其混合物在快速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第55-58页
        4.2.1 Coal A和Coal B不同解析实验气相硫的分布第55-56页
        4.2.2 Coal A和Coal B共热解不同解析实验焦中硫的分布第56-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2 今后工作建议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附录一 气相色谱标准曲线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二氧化锡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下一篇:以Silicalite-1为晶种实现Ge-ZSM-5分子筛膜的制备 、结构调控及渗透蒸发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