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西安唐诗意境空间环境构建探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全球层面—诗意的、有品质的城市是更高的追求第11页
        1.1.2 国家层面—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第11-12页
        1.1.3 西安层面—唐诗软质文化的亟待保护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19-23页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9-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页
        1.4.3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4 研究框架第22-23页
    1.5 小结第23-24页
2 唐诗与唐诗意境第24-36页
    2.1 唐诗的地位—中国人精神文化高峰之一第24-26页
        2.1.1 百草权舆—“诗意”之“起”第24页
        2.1.2 发荣滋长—“诗意”之“承”第24-25页
        2.1.3 出水芙蓉—“诗意”之“转”第25-26页
        2.1.4 绵绵不息—“诗意”之“合”第26页
    2.2 唐诗概况综述第26-31页
        2.2.1 长安—唐代诗坛的中心第26-27页
        2.2.2 诗人之多,诗作之众第27-28页
        2.2.3 题材之广泛第28页
        2.2.4 诗人及文风第28-30页
        2.2.5 生活化的诗与诗化的生活第30-31页
    2.3 唐诗意境第31-33页
        2.3.1 唐诗意境的内涵第31-33页
        2.3.2 唐诗意境的成就第33页
    2.4 唐诗及其意境之于现代西安的价值第33-35页
        2.4.1 文化价值第33-34页
        2.4.2 经济价值第34页
        2.4.3 美学价值第34页
        2.4.4 空间价值第34-35页
    2.5 小结第35-36页
3 唐诗意境与西安第36-58页
    3.1 唐诗意境中的长安意象第36-47页
        3.1.1 长安的山水胜迹意象第36-44页
        3.1.2 长安的四时节俗意象第44-46页
        3.1.3 长安的社会生活意象第46-47页
    3.2 唐诗意境的深层次内涵第47-48页
        3.2.1 唐长安的诗意气质第47页
        3.2.2 唐代人的诗意栖居第47-48页
    3.3 西安诗意环境现状及问题第48-57页
        3.3.1 城市空间环境的内涵第48页
        3.3.2 唐诗意境空间环境现状及问题第48-57页
    3.4 小结第57-58页
4 从唐诗意境到空间环境的转译机制及方法探究第58-72页
    4.1 唐诗意境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第58页
    4.2 唐诗意境的感知机制第58-62页
        4.2.1 环境心理学角度第59页
        4.2.2 审美角度第59-60页
        4.2.3 文学角度第60页
        4.2.4 唐诗意境的感知机制第60-62页
    4.3 影响唐诗意境感知的空间要素第62-64页
        4.3.1 整体环境第63页
        4.3.2 人工要素第63页
        4.3.3 自然要素第63-64页
        4.3.4 城市家具第64页
    4.4 诗意环境的构建方法研究第64-71页
        4.4.1 直接转译—画面呈现第64-67页
        4.4.2 间接转译—引发联想第67-71页
    4.5 小结第71-72页
5 西安“诗意环境”构建体系探究第72-94页
    5.1 西安“诗意环境”构建策略第72-73页
    5.2 西安“诗意空间环境”体系第73-93页
        5.2.1 西安“诗意空间环境”整体框架第73页
        5.2.2 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第73-75页
        5.2.3 “点—线—面”空间结构体系第75-90页
        5.2.4 将唐诗元素融入城市细节第90-93页
    5.3 与相关规划结合的建议第93页
    5.4 小结第93-9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4-97页
    6.1.主要研究结论第94-95页
    6.2 研究不足第95-96页
    6.3 研究展望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图表目录第102-104页
    图录第102-103页
    表录第103-104页
作者在读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韩城北关传统商业街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园区管网阀门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