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区域与对象 | 第11-12页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1.2.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4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溯源 | 第22-24页 |
1.4.1 古典区域分工理论 | 第22页 |
1.4.2 新区域分工理论 | 第22-23页 |
1.4.3 区域经济合作新理论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24-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南亚和印度洋对于中国之战略意义 | 第28-33页 |
2.2.1 南亚对于中国之战略意义 | 第28-29页 |
2.2.2 印度洋对于中国之战略意义 | 第29-33页 |
2.3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 | 第33-37页 |
2.3.1 战略意义Ⅰ:构建和谐稳定的“地缘周边”环境,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外部保障 | 第33-34页 |
2.3.2 战略意义Ⅱ:打造中国“两洋出海”战略支点,破解“马六甲困局” | 第34页 |
2.3.3 战略意义Ⅲ:避免“两洋”压力,防止“两线”受制 | 第34-35页 |
2.3.4 战略意义Ⅳ:打造中国“西进”印度洋战略的“力量场”,为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构建“离岸平衡”支点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环印度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潜力的多维透视 | 第38-55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环印度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效率 | 第39-48页 |
3.2.1 人均国民收入、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增长率 | 第39-42页 |
3.2.2 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潜力 | 第42-46页 |
3.2.3 吸引外资潜力 | 第46-48页 |
3.3 环印度周边国家交通运输潜力 | 第48-49页 |
3.3.1 陆路交通条件 | 第48-49页 |
3.3.2 水运交通条件 | 第49页 |
3.3.3 空运交通条件 | 第49页 |
3.4 环印度周边国家要素禀赋与市场需求潜力 | 第49-53页 |
3.4.1 生产要素供给潜力 | 第50-51页 |
3.4.2 市场需求潜力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演变与现状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演变 | 第55-57页 |
4.3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第57-64页 |
4.3.1 贸易、基建投资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 | 第57-61页 |
4.3.2 国家间通过签署协定(协议)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机制 | 第61-64页 |
4.3.3 国家间经贸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 | 第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风险分析 | 第66-75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政治风险 | 第66-70页 |
5.2.1 来自印度的影响 | 第66-69页 |
5.2.2 政治不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 经济风险 | 第70-71页 |
5.4 社会风险 | 第71-72页 |
5.5 第三国干预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及中国战略调控 | 第75-98页 |
6.1 引言 | 第75-76页 |
6.2 经济合作空间与前景 | 第76-82页 |
6.2.1 基础设施投资合作 | 第76-79页 |
6.2.2 产业合作 | 第79-80页 |
6.2.3 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 | 第80-82页 |
6.3 中国的战略调控 | 第82-97页 |
6.3.1 合作推进路径 | 第82-87页 |
6.3.2 战略调控 | 第87-91页 |
6.3.3 政策与合作方式 | 第91-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 第98-101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98-99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