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社会病态与社会犯罪论文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生成原因和对策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6-7页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相关概念辨析第7-10页
    1.1 犯罪团伙和犯罪集团第7-8页
    1.2 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组织第8-10页
第二章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变迁第10-12页
    2.1 从无到有的突破第10页
    2.2 从模糊带清晰的转变第10-11页
    2.3 从特殊到一般的完善第11-12页
第三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第12-24页
    3.1 犯罪自然人主体特点第12-14页
        3.1.1 犯罪主体学历主要是低学历为主,高学历占少数第12页
        3.1.2 犯罪主体多为农民或者是无业人员第12-13页
        3.1.3 犯罪主体多为多为男性,且女性数量比例减少第13页
        3.1.4 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情况值得关注第13-14页
        3.1.5 警察参直接参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组织犯罪令人警惕第14页
    3.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组织特点第14-18页
        3.2.1 组织特征第14-15页
        3.2.2 行为特征第15-16页
        3.2.3 危害性特征第16-17页
        3.2.4 经济特征第17-18页
    3.3 被害人特点第18-21页
        3.3.1 被害人的自然特征第18-19页
        3.3.2 被害人所受伤害的特征第19-20页
        3.3.3 受害人所受救济的特征第20-21页
    3.4 司法认定特点第21-24页
        3.4.1 司法认定犯罪主体有前科者较少,无前科者居多。第21-22页
        3.4.2 具有立功、自首情节的人数较少第22页
        3.4.3 对犯罪主体的量刑偏低第22-24页
第四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理论及分析第24-27页
    4.1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因理论第24-25页
        4.1.1 综合原因论第24页
        4.1.2 组织原因理论第24-25页
        4.1.3 渗透论第25页
    4.2 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分析第25-27页
第五章 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思考第27-31页
    5.1 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第27-28页
        5.1.1 制定专门且严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控法律第27-28页
        5.1.2 加强反黑针对性第28页
    5.2 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相关实体法方面的完善第28-31页
        5.2.1 增加罪名设置第28-29页
        5.2.2 提高法定刑第29页
        5.2.3 合理适用财产刑,保护受害者利益第29-31页
结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致谢第34-35页

论文共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体土地上违法建筑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刑事自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