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水下通信(声纳通信)论文

浅水起伏环境中模型—数据结合水声信道均衡技术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5页
图目录第15-19页
表目录第19-20页
缩略词表第20-21页
数学符号表第21-22页
第1章 绪论第22-36页
   ·论文背景第22-2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0页
     ·相干水声通信技术第24-27页
     ·水声信道建模与估计第27-30页
   ·论文思路和研究内容第30-33页
     ·浅海水声信道状态空间模型第32页
     ·模型与数据结合的信道参数估计第32页
     ·被动时反和信道时域均衡联合优化第32-33页
     ·被动时反结合时域均衡与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比较第33页
     ·时反技术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优化结合第33页
   ·章节安排第33-36页
第2章 水声通信信道第36-50页
   ·水声信道特点第36-42页
     ·信道容量第37页
     ·传输衰减第37-38页
     ·噪声第38-39页
     ·可用通信带宽第39-40页
     ·多径传播第40-41页
     ·多普勒效应第41页
     ·时变第41页
     ·典型声信道第41-42页
   ·环境起伏及其对水声通信信道的影响第42-49页
     ·声场相关时间第43页
     ·声场相关距离第43-44页
     ·散射函数第44-47页
     ·声速起伏环境第47-48页
     ·水面起伏环境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第50-68页
   ·相干通信技术第50-59页
     ·信道建模和估计第50-51页
     ·信道均衡第51-52页
     ·多普勒效应的估计和补偿第52-56页
     ·单载波通信系统第56-57页
     ·多载波通信系统第57-58页
     ·卷积码第58-59页
   ·时间反转第59-62页
     ·声场互易性第60页
     ·时反空时聚焦性第60-62页
   ·时反通信第62-65页
     ·被动时反通信第64页
     ·主动时反通信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4章 浅海起伏条件下的信道建模和估计第68-110页
   ·论文水声通信试验环境第68-71页
   ·时变信道的状态空间模型第71-79页
     ·单点散射信道第72-74页
     ·多点散射信道第74-76页
     ·状态空间模型第76-79页
   ·状态空间模型的算法实现第79-88页
     ·卡尔曼滤波第79-84页
     ·扩展卡尔曼滤波第84-88页
   ·时反信道的估计与跟踪第88-93页
     ·时反信道第88-89页
     ·水面起伏环境下的时反信道第89-91页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时反信道估计第91-93页
   ·实验信道分析第93-109页
     ·匹配协方差波束形成第93-95页
     ·波导水池实验2008第95-96页
     ·莫干湖实验2008第96-100页
     ·华盛顿湖中美联合实验2009第100-103页
     ·千岛湖实验2011第103-108页
     ·青岛海域实验2008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5章 被动时反与信道时域均衡技术的结合第110-142页
   ·信道时域均衡技术第111-120页
     ·判决反馈信道均衡原理第111-118页
     ·算法仿真和实验数据分析第118-120页
   ·被动时反结合时域判决反馈均衡第120-130页
     ·发射信号设计第120-121页
     ·系统结构设计第121-122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122-130页
   ·被动时反结合时域均衡与单载波频域均衡的比较第130-141页
     ·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第131-136页
     ·被动时反结合时域均衡与单载波频域均衡算法比较第136-137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137-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6章 时反技术与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体制的结合第142-160页
   ·正交频分复用第142-150页
     ·OFDM信号设计第143-147页
     ·OFDM接收机结构第147-148页
     ·OFDM的优缺点第148-150页
   ·被动时反结合OFDM系统第150-158页
     ·系统结构设计第150-151页
     ·算法仿真第151-154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154-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0-163页
   ·总结第160-161页
   ·创新点第161页
   ·展望第161-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硅基光电子器件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产业集群内共同创造的发生机制与绩效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