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从“译”到“绎”,国内近代战场遗址保护方法与策略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1.1 释题第13-21页
        1.1.1 战场遗址第14-15页
        1.1.2 战场遗址的“译”以及相关概念第15-17页
        1.1.3 战场遗址的“绎”以及相关概念第17-19页
        1.1.4 战场遗址“译”与“绎”的关系第19-21页
    1.2 研究对象第21-24页
        1.2.1 为什么以“战场遗址保护”为研究内容第21页
        1.2.2 为什么以“近代战场遗址”为研究内容第21-23页
        1.2.3 为什么以“译”和“绎”为研究切入点第23-24页
    1.3 研究背景第24-31页
        1.3.1 国内外遗产保护理论背景第24-26页
        1.3.2 拟剧论视角第26-27页
        1.3.3 场所精神视角第27页
        1.3.4 地域性视角第27-28页
        1.3.5 军事学视角第28-29页
        1.3.6 城市意象视角第29-30页
        1.3.7 城市规划发展视角第30页
        1.3.8 国内外近代战场遗址保护案例及方法经验第30-31页
    1.4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 研究框架第32-33页
第二章 译之一、认识的形成——战场遗址概念的探明第33-53页
    2.1 当下语境中的战场遗址第33-45页
        2.1.1 城市的更新与扩张第33-34页
        2.1.2 场所与文脉的传承第34-37页
        2.1.3 前台与后台的转换第37-40页
        2.1.4 理念的外视与内观第40-45页
    2.2 战场遗址价值界定第45-50页
        2.2.1 战场遗址的核心第45页
        2.2.2 价值的形成第45-48页
        2.2.3 战场遗址的“原罪”,社会价值深入讨论第48-49页
        2.2.4 对于战场遗址保护的再解读第49-50页
    2.3 译与绎的客观存在性第50-53页
        2.3.1 当下语境的要求第50-51页
        2.3.2 价值认定的要求第51-53页
第三章 译之二、战场遗址当下的解读第53-83页
    3.1 战场之所以为战场——战场概念体系的解析第53-57页
        3.1.1 战争内涵、什么是战争第53-54页
        3.1.2 战场的形成第54-55页
        3.1.3 战场遗址中的战场第55-56页
        3.1.4 战争与战场第56-57页
    3.2 遗址之所以被认为是遗址第57-61页
        3.2.1 战争的价值第57-58页
        3.2.2 如何认识一个遗址,战场是如何转变为一处遗址的?第58-60页
        3.2.3 战场遗址价值体系构成——价值的三重性第60-61页
    3.3 整体环境构成要素判明第61-64页
        3.3.1 环境要素的军事指向性第62页
        3.3.2 自然气候第62-63页
        3.3.3 地形地貌第63页
        3.3.4 人文及社会发展构造第63-64页
        3.3.5 城市及空间结构构造第64页
    3.4 战场遗址传承内容的解读第64-66页
        3.4.1 原有价值传承第64-65页
        3.4.2 关联价值延伸第65-66页
    3.5 战场遗址空间构成解读第66-83页
        3.5.1 战场遗址空间构成的几个范畴第66-69页
        3.5.2 空间构成要素的认知第69-71页
        3.5.3 战场遗址空间结构的构成第71-76页
        3.5.4 理论的运用与案例对比第76-83页
第四章 译与绎的间奏——战场遗址存在形式的初探第83-95页
    4.1 国内战场遗址现状分类第83-85页
        4.1.1 传统遗址分类第83-84页
        4.1.2 大遗址概念下遗址的分类第84页
        4.1.3 战场遗址的分类第84-85页
    4.2 当前现状下的分类方法第85-87页
        4.2.1 类型的分级以及确定第85-86页
        4.2.2 实际归纳与分类——以来凤山抗战遗址为例第86-87页
        4.2.3 当前保护方法的生成——以来凤山战场遗址为例第87页
    4.3 存在可能性的探究——以奥马哈海滩为例第87-89页
    4.4 当代视野下的战场遗址第89-91页
        4.4.1 城市化视角第89-90页
        4.4.2 景观视角第90-91页
        4.4.3 地域性视角第91页
    4.5 战场遗址中原始价值的再利用第91-93页
    4.6 战场遗址新物价值的赋予第93-95页
第五章 绎之一、战场遗址形态在当下的延续第95-109页
    5.1 现有模式与态度第95-96页
    5.2 现有状态类型第96-98页
        5.2.1 自然露天第96-97页
        5.2.2 人工遮蔽第97页
        5.2.3 废墟第97页
        5.2.4 消失第97-98页
    5.3 维持现状的封闭限制型保护第98-102页
        5.3.1 保护对象的明确第98-99页
        5.3.2 保护区域的确立第99页
        5.3.3 自然侵蚀与文物价值的衰减第99-100页
        5.3.4 破损与维护第100-102页
    5.4 实验性的修缮与复原第102-103页
        5.4.1 实验性为前提第102页
        5.4.2 复原价值的判定第102页
        5.4.3 功能构造及建造方法的明确第102-103页
    5.5 史实资料收集与档案保护第103-104页
        5.5.1 对历史传承的解析第103-104页
        5.5.2 对传统人文历史的解析第104页
        5.5.3 对虚体文脉的整理第104页
    5.6 发掘回填型保护第104-106页
        5.6.1 战场遗址实体与精神之间的取舍第105页
        5.6.2 虚拟数据对遗址实体空间的表达第105-106页
    5.7 展演型保护第106页
        5.7.1 适用于多种价值并行状况下的保护策略第106页
        5.7.2 空间成分分析,寻求价值的共存第106页
        5.7.3 场所精神的表达第106页
    5.8 湮灭型发展第106-109页
第六章 绎之二、战场遗址鲜活的延续第109-125页
    6.1 活化之前必须注意到的几点第109-111页
        6.1.1 战场遗址中“正面心理”和“胜利心理”效应第109-110页
        6.1.2 基于制图学与图形学的观演心理效应第110-111页
    6.2 可利用价值要素的判断第111-113页
        6.2.1 介质的重要性第111页
        6.2.2 复合要素的判明(与自然价值的复合)第111-112页
        6.2.3 并列要素的判明(与景观价值的相邻)第112页
        6.2.4 城市要素的判明(与功能价值的关联)第112-113页
    6.3 战场遗址的演绎第113-117页
        6.3.1 遗址公园,在景观上的价值融合第113页
        6.3.2 文脉的修复,对历史创伤的注解第113-115页
        6.3.3 历史展示,场所认知的舞台化第115-116页
        6.3.4 国防科教,军事新价值的延伸第116页
        6.3.5 旅游观光,产业的打造第116-117页
    6.4 实践成果与探讨—以来凤山抗战遗址为例第117-123页
        6.4.1 以探讨为前提第117页
        6.4.2 保护区划的反思第117-119页
        6.4.3 合理的建造策略第119-122页
        6.4.4 价值的融合第122-123页
    6.5 为何而战第123-125页
第七章 结语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33-135页
附录B: 图片索引第135-137页
附录C: 来凤山战场遗存现状统计表(节选)第137-143页
附录D: 来凤山战场遗存维护策略明细表(节选)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客栈的精细化设计研究--以四川安仁“成都院壩”客栈设计为例
下一篇:建水古城历史街区内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